2017年2月25日
香港會計師公會和華人會計師公會已完成年度改選,新人上場。通常新領導人總愛在其就職演辭中問:「你想個會為你做啲乜?」以示新班子對會員利益的關心和服務會員的誠意。
香港會計師公會近年多在網頁上刊招聘廣告,想是應會員之需,承認會員個人甚至事務所皆有聘人難和被聘難之處也。其實除了聘請專業會計師不易外,上市或非上市公司聘請INED(獨立非執行董事)也有其亟待解決之處。
保薦人要負責查明真相
約10多年前,因有意上市的企業在申請上市時,出現甚多查證方面的毛病,故審查機構出絕招,把查明真相之責任交給保薦人,保薦人要為有關文件上披露出來的事項作認證,不可漠不關心左手交右手交差便算。此舉雖是阻止了不少假冒事情出現,但也惹來正派人士的不少怨言。
10年前,某內地民企來港上市,有意聘筆者為INED,樣樣條件都合格,但到查看原件以為佐證時,卻幾乎功敗垂成!何以故?筆者在有關時間內轉過幾份工,而僱主會計師樓也經歷了合併收購等情況,事務所的名字已面目全非不特止,也難找到當年知情者來作說明。
例如筆者最初在1969年入行時,是在黃陳會計師樓(Wong Tan & Co.)供職的,此所約於1976年中與關文偉會計師樓合併,改稱關黃陳會計師樓(Kwan Wong Tan & Co.),後來又不知如何多了個英文的「方」字,變成中文是「關黃陳」,英文是Kwan Wong Tan & Fong。當年為了證實筆者印象之確實,曾親自踩上雲咸街其寫字樓,看看Reception小姐背後的門壁上,中英文招牌究是何等。若干年後關黃陳方又與德勤合併,其新組合的中文名改為「德勤 關黃陳方」。
筆者也在1973至1975年間,以黃陳會計師樓之伴的身份,借調給當年之安永事務所効力。許是服務還算滿意,離職時也得當時之洋上司寫了一封轉職信。那時安永的大名叫Whinney Murray Ernst & Ernst,中文名代翻為「永年」,只以第一個英文字為據,後來內部改組,英文名字改為Ernst & Whinney,中文名改為「安永」。該所後來再與Arthur Young合併,英文名改成 Ernst & Young,中文名仍是安永,因為Young的普通話音與「勇」或「永」相合,不重新改名也是天然地合調。
好了,現在要告訴保薦人大爺,本人曾是黃陳之僱員,在事務所名字後面打個括號說,即現稱之「德勤 關黃陳方」,但轉職信上仍是舊名,保薦人若非資深會計同行,不知其中底蘊,難保不懷疑此人是否冒充。Whinney Murray Ernst & Ernst的信紙同樣打個括號說即現稱之「安永」。保薦人的反應倒不令人意外,因為兩個名字都是國際品牌,冒充的誘因會降低一些。
最好一表Confirm改名紀錄
經過一輪磨轉後,保薦人仍是不願放下其「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之黃金鐧,考慮到要找30年前之僱主作個什麼聲明或找人解畫並不合適,而且十年人事幾番新,人事紀錄也不可能齊全,且有些僱主己屬「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各有各威了。算了吧,不把上稱的履歷寫上去,當個INED也「夠飛」有突了,於是Delete,自我抹殺了一段可以引以為傲同時又甚具回憶價值之歷史!例如筆者在此段時間內,參試香港會計師公會某個Section考試,取得全港考生最高分,獎得PMM(即畢馬威,現名KPMG)金牌一面者,也無謂多提了。
筆者細細思量,由頭到尾掌握着全港會計師樓的歷來改名紀錄的機構,當為香港會計師公會無疑。如要找人證明當日之A所就是今日之B所,可否持一張經公會擬定的表格,去到公會,請求Confirm?這樣,會員不需再觀人眼色,受疑假冒,也免了自我刪除歷史的為難。如此這般,保薦人之調查可快速完結,會員也會從容面對各項質疑,盡早得到任命。
在此審計業務難搵食的情況下,能得到一份INED的工作,好好醜醜也有二三十萬元年薪報酬,活在當下更有錢搵,怎麼說都是好事!
文首提及的招聘通告也有可議之處,現在的方法是一Click入去後,要打Code又要打Log,未成會員卻圖搵工者,便冇行了;若如廣告般,閱者皆可應聘,當有助於有意聘人的會員僱主也。各位領導:這就是筆者想你們為會員做的事。其勞也,舉手立辦。紀錄嘛,早貯在案,查之豈費力耶?
香港執業會計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在法國觀勢 |
上一篇: | 媾人先媾己 自強先自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