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2月2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經濟理論 新舊交鋒

無論是教經濟、哲學或政治的老師,都向我灌輸了一種觀念:所有想法都有後果跟隨。由此推論,壞主意就會有壞後果,而本人認為,如果出壞主意的是政府官員,最後可能演變成學術官僚主義或者政府官僚主義。

且讓我先提出一個比較有爭議的想法:經濟核心基本上充斥着很多壞主意,這些壞主意被廣泛認為是經濟運作的正確解讀方式,從而成了政策基礎,也難怪現在經濟學術界面臨信心危機,部分備受推崇的經濟師提出的理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證明不符合現實世界,然而,經濟學界並沒有將之摒棄,只是不斷地修修補補。

經濟學想成為真正的科學,與物理、化學等看齊,很多經濟學者希望它成為數學的一門分支,讓外界認為他們的理論和模型,與其他科學一樣的可靠,只要誠心落實就能夠到達經濟天堂——一個所有經濟因素都達到平衡的完美境界;然而,經濟均衡(economic equilibrium)整個概念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均衡只存在於由假設構成的數學程式裏面,而現實世界是複雜、不斷變動、沒有平衡可言的。

我很喜歡凱恩斯這句話:「實幹家以為不受任何思想影響,但通常他們也是某位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掌權的瘋子只會道聽途說,從若干年前的拙劣學者那裏獲得瘋狂的想法。」

經濟學其中一個嚴重問題是經濟師、政客,甚至普羅大眾都非常認真看待經濟模型,以及負責創造的經濟學者,但事實上這些聲稱了解經濟運作的人, 無論在預測和管理經濟上都做得一團糟,原因很簡單,因現實經濟比他們願意承認的複雜得多。可幸某些經濟師明白到經濟的複雜性,嘗試尋找其他理解方法,可惜無論在政府、央行、國際機構、企業和大學之內,老派經濟師都比新派多很多,掌權者也比較願意聽他們的意見。

凱恩斯致命假設

我雖然喜歡引用凱恩斯的說話,但其實今天宏觀經濟思維的基本缺陷,是出於他經濟理論中一個致命的假設。他認為經濟最重要的是整體需求,如果需求不足,政府就需要用財赤來換,支持政府干預的人看到這種理論自然很高興,現在更演變成各種荒謬的新凱恩斯干預主義。

凱恩斯主義者認為,衰退後的復甦全都是赤字開支的功勞,沒看出其實復甦背後的真正動力是企業和個人活動,於是他們每次衰退都開錯藥方,以為更多赤字開支和更多借貸是良藥,而且每次都沒有遵守凱恩斯的另一教條——在好景時削減債務。這些人拒絕承認政府債台高築與經濟增長疲弱有明顯關係,儘管證據比比皆是。

凱恩斯理論開始在政府圈子流行後,前總統羅斯福把政府活動納入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預測模型內。政府開支的確會影響經濟,但大都是會計假象,政府把從納稅人得來的錢用在其他人身上,很多時候其實用得其所,例如築路、推動公共服務和教育等:不過,雖然基建改善長遠來說可以提高生產力,但此類開支本身不一定令生產力上升。大多數經濟師認為,消費和政府開支是主要經濟動力,但我認為只是次要,最重要的是私營企業的生產力,而不是由政府開支推動的私人消費。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經濟均衡」。經濟師一般都接納某種均衡概念,不過我已經到了完全拒絕接受任何均衡之說的地步,因為那是個徹頭徹尾的錯誤,經濟根本沒有任何均衡可言。目前最多人採用的經濟模型是「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動態是指這種模型反映長遠經濟變化,隨機則是因為突如其來的衝擊可大大改變預測結果。

央行最喜歡用這種模型,如果你覺得央行近年的政策效果不錯,那你可能就是DSGE支持者,我可不這麼認為。這個模型最大的敗筆,在於假設所有人都收到類似的訊息,而且一定會作出理智的決定,但這兩者都不存在於現實世界。央行自以為知道得更多,因此以為大眾選擇經濟方向,而且以為他們的決定都是理智的,但現實一再證明他們的經濟模型無法準確預測未來。

DSGE模型的最終境界是「均衡」——經濟維持在某種平衡,直到衝擊出現改變這種狀態;但現實世界一直在變,因此從未出現過「均衡」,也說明了為何此類模型的預測結果總是不如人意。

過去兩年,全球經濟始終無法回到接近大衰退前的增長水平,經濟學和那些「冷漠又高不可攀」的權威組織受到嚴厲批評,去年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令民粹主義升溫,這些批評更趨激烈。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Paul Romer)在一篇題為〈宏觀經濟學的困境〉(The Trouble With Macroeconomics)的文章中寫道:過去30多年,宏觀經濟學不斷倒退。宏觀經濟理論家裝作不知道「緊縮貨幣政策可能導致經濟衰退」這種簡單主張,對不爭的事實視而不見。他們構建的模型把宏觀經濟總體變數的波動,歸因於不受個人行為影響的假想因果作用。

羅默把「後現實經濟理論」與物理學中的「弦理論」(String theory)做比較。「弦理論」和宏觀經濟學相似,需要處理大量充斥着未知變數和不完全數據的系統,而那些與官方願景不符的事實會被列為次要,最終證據不再是證據。與物理學的進步由純數學理論判定一樣,宏觀經濟學的進步由掌權者來決定。

後現實經濟學

物理學是科學,但宏觀經濟學不是,當然,經濟學也有一些分支非常接近硬科學。行為經濟學家研究某些情況下的個人決定,設計出一些實驗並觀察結果,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資料。

要準確分析經濟,就必須了解自然系統的複雜性,政策制訂的原則應該是鼓勵企業活動,助長複雜性,令經濟更有活力和更具增長動力。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把訊息論與新經濟學派——複雜經濟學(complexity economics)結合。

訊息論是從雜音中找出訊號,在經濟學上,企業家需要從市場雜音中找出某種貨品或服務的訊號,但如果某些力量,例如政府或者央行,扭曲或者干擾了那些訊號,就很容易會令人收到錯誤的訊息。

吾友吉爾德(George Gilder)在他的著作《知識與力量》(Knowledge and Power)中寫道:經濟並非一個獎勵系統(incentive system),而是一個資訊系統。資訊的主要作用是向系統注入新鮮感,或者意想不到的東西,注入經濟系統的資訊會轉化成知識,因此,吉爾德認為,造就真正財富的不是金錢或者物質,而是累積下來的知識,而無論是透過借貸或者加稅,刺激經濟方案中的政府開支,基本上是取代了知識的力量,摧毀了資訊,拖慢了經濟增長。

換言之,除非我們能夠改造自己和全球經濟,否則系統內的雜音將會愈來愈多,嚴重妨礙知識的創造和傳送,拉近貧富距離的偉大理想也將成為泡影,但如吉爾德所說,資本主義並非一個均衡系統,而是推動分裂和創造的引擎;資本主義經濟體變化之快,足可媲美人類的思想和知識。

最近冒起的複雜經濟學比凱恩斯理論更適合宏觀經濟研究,人體是個複雜的系統,有千萬個細胞負責不同的工作,同時適應着各種不同的變化;經濟也一樣,千千萬萬人擔當不同角色,進行買賣,有創造也有破壞,但在混亂中也有一些秩序。

複雜經濟學承認人們無法得到完美的資訊,也因此無法做完美的決定,而且明白自身的限制,不會像DSGE模型一樣,假裝找到一些答案。如果央行和政府決策者有這種謙遜,他們應該可以更加了解他們所做的決定對普羅大眾的影響。

複雜經濟學和訊息論是比較新的經濟理論,但其實它們的基本概念,連十八世紀的「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也很熟悉。英國科學作家里德利(Matt Ridley)在他的著作《萬物的演進》(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中指出,亞當史密斯在1776年提出的演進概念,中心思想就是混亂中產生的秩序和複雜性。

雖然現代經濟學家都吹噓自己有多了解科技帶來的影響,但他們可能大大低估了未來20年出現的改變,就如亞當史密斯那個年代的經濟學家沒有意識到工業革命即將到來一樣。

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會來得又快又狠,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要面對一段痛苦的適應期,保守派和自由市場經濟師也將需要全面檢討他們對政府和社會架構的想法。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極具參考價值。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