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2月30日

Joseph E. Stiglitz 博集先機

美國工人壞消息

隨着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陸續任命內閣,我們可從中窺探出其經濟政策可能的方向和影響嗎?平心而論,箇中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與諸多其他領域一樣,特朗普的經濟政策承諾和陳述前後不一,他總是指摘別人撒謊,但他的經濟主張和承諾——事實上是他的一整套治國理念,可以與納粹德國的「大謊言」宣傳家相媲美。

特朗普將接掌一個處於強勁上升趨勢的經濟,三季度GDP增長年率達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3.2%,11月失業率為4.6%。相反,2009年奧巴馬開始執政時, 小布殊留給他的是一個滑向深度衰退的經濟。與小布殊一樣,特朗普是一個輸掉普選仍然當選的總統,只能裝作有權採取極端政策的樣子。

特朗普要靠巫毒經濟學

特朗普想兌現他提高基礎設施和國防支出的承諾,同時大規模減稅和降低赤字,只能大量使用所謂的巫毒經濟學。政府已經「減肥」了幾十年,如今已減無可減,聯邦政府就業佔總人口的百分比,較30年前列根總統的小政府時代還要低。

眾多前軍官進入特朗普內閣或出任顧問,看來即使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關係密切,並與全球獨裁者和極權者結成非正式聯盟,美國仍有機會在不可能用於不存在敵人身上的武器花掉更多錢。如果特朗普的衞生部長成功地撤銷作為奧巴馬醫保的基礎平衡法案,那麼醫療成本或上升,又或者醫療服務質素下降,也很可能兼而有之。

競選期間,特朗普揚言要對將美國就業機會外判的企業高管採取強硬態度,如今他將令開利公司(Carrier)保留在印第安那州的800個職位,拿來當作方針見效的證據。

然而,有關協定將讓納稅人花費700萬美元,並且開利仍會將1300個職位外判到墨西哥。這絕非可靠的產業或經濟政策,並且無助在全國提高工資或創造優質職位。

同樣地,基礎設施支出增加通過稅收優惠實現, 這有助於對沖基金,卻無助美國資產負債表,這些專案的長期歷史記錄表明,它們基本上不具有資金價值。在政府可以近乎零利率借貸的情況下,公眾的成本特別高昂,如果這些公私合作專案和其他地區別無二致,那麼政府將承擔風險,而對沖基金將獲得利潤。

實現富人統治王朝

關於「萬事俱備」(shovel-ready)的基礎設施的爭論發生在8年前,但好像已經是遙遠的回憶了。如果特朗普選擇萬事俱備項目,對生產率的長期影響將微乎其微;若他選擇真正的基礎設施項目,對經濟增長的短期影響同樣微乎其微。而後置(back-loaded)刺激有其自身的問題,除非能夠非常謹慎地進行管理。

如果特朗普的美國財政部長提名人選、高盛前銀行家姆奇(Steven Mnuchin)與他的同行一模一樣, 那麼隨他上位的專長將是避稅,而不是設計合理的稅收制度。「好」是稅收改革勢在必行,並且很可能由眾議長瑞安(Paul Ryan)和他的團隊執行——為富人制定累進性較低、對資本較友好的稅制,這是共和黨長期追求的目標。共和黨將通過廢除房產稅最終實現他們由來已久的企圖——建立一個富人統治的王朝, 這與該黨曾經廣為宣傳的「機會平等」口號完全是南轅北轍。

大規模減水和大規模增支勢必導致大規模赤字。要將這一邏輯與特朗普降低赤字的承諾相結合, 有可能需要回歸列根時代的魔法思維:儘管幾十年來的事實都指向反面,但這一回富人減稅給經濟帶來的刺激,將足以大到讓稅收有所上升。

這個故事對於支持特朗普的「銹帶」憤怒失業選民可不是什麼美好回憶,錯亂的預算政策將令聯儲局更快地實施利率正常化。一些人着眼於通脹抬頭(考慮到低失業率);一些人認為長時間極低利率已經扭曲了資本市場;一些人想「補充彈藥」,從而當經濟再次下滑時,聯儲局可以降低利率。

特朗普指出,聯儲局應該提高利率。從去年12月邁出正常化第一步的聯儲局幾乎肯定會照辦,而特朗普將很快為他所想要的東西後悔。很有可能,貨幣收縮的影響將壓倒財政刺激,讓目前已經上路的奧巴馬增長熄火。提高利率將影響創造就業職位、令美元升值,導致更大的貿易赤字和更少的製造業職位,這與特朗普的承諾正好相反。同時,他的稅收政策給中產階級和工作家庭的收益有限,並且不如醫療、教育和社會計劃被削減所造成的損失大。

如特朗普發動貿易戰,例如通過兌現向中國進口品徵收45%關稅,以及在美墨邊境築牆的承諾,那麼對經濟的影響將更加嚴重。特朗普的億萬富翁內閣可以繼續買名牌手袋和上萬美元的珠寶,但一般美國人的生活成本將大幅上升;而失去了來自墨西哥和其他地方的零部件,製造業職位將變得更加稀缺。

製造業職位恐更稀缺

誠然,特朗普重新填補被他清理過的門戶,仍然會有一些就業職位被創造出來,主要是坐落華盛頓K街沿線的游說集團的職位。事實上,美國的司法腐敗可能已經嚴重到了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哈丁總統以來從未見過的程度。

美國和全球目前真的看不到任何希望之光,特朗普上台對美國經濟和工人固然是個壞消息,而其氣候變化、人權、媒體及確保和平與穩定的政策,對所有人的傷害也一樣深遠。

作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斯福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他最近著有The Euro: How a Common Currency Threatens the Future of Europe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6.

www.project-syndicate.org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