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9月14日

陳少平 霧線之下

倫敦未來發展:冰與火之歌

最近收到朋友發來一張泰晤士河上大火的照片,才注意到今年剛好是倫敦大火350周年。為紀念這一場幾乎摧毀整個倫敦的火災,泰晤士河上舉辦了一個火燒17世紀倫敦木製城市模型的活動,這活動彰顯倫敦重建與復甦的能力。300多年前的這一場大火燒毀了近百座教堂,包括了聖保羅大教堂;相傳也解決了大瘟疫的問題,在最絕望的時刻,反而看到重生的機會,讓倫敦浴火重生,造就其今時今日的局面。

Charles Dickens在Night Walks書中描述了19世紀的倫敦金融城:"The City was to me a vast emporium of precious stones and metals, casks and bales, honour and generosity, foreign fruits and spices."。早在那個時候,倫敦金融城已經成為了歐洲貿易和金融的中心;自大火後經歷了3個世紀的滄桑,以及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和2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如今的倫敦金融城已經成長為全球金融重鎮。

金融中心受益於意外

在過去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倫敦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一定程度受益於一些「意外」,例如六十年代美國的John F. Kennedy總統通過的利息平衡稅法案(Interest Equalization Tax),對外國機構在美國借款者徵收本地資本市場融資稅,原本的目的是限制美元向海外流動,以緩解美國國際收支惡化,但卻意外促成了離岸美元市場的誕生;21世紀初期Enron及Worldcom會計醜聞之後通過Sarbanes-Oxley Act,更是導致更多的跨國公司來到倫敦上市,英國脫歐可能導致另外的一個意外發生,不一定是壞事。

對於倫敦金融城來說,一些歐羅相關的銀行業務,以及資產管理業務將無法避免的搬回到歐盟區內的國家,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在以歐羅為主要業務的銀行,能夠在歐盟區的體制下獲得ECB的歐羅流動性支持。

另一方面是英國設立的銀行在European Economic Area(EEA)的體制下,擁有歐盟所有國家進行業務的「通行權」,退出EEA意味着想要為歐盟區客戶提供服務的英國銀行需要在歐盟成立子公司,這將產生更高的成本。

金融城內的部分公司將很難等待結果塵埃落定後,才做出是否搬遷的決定,部分公司和業務流失將在所難免,但即使搬遷到歐洲其他的主要城市,如法蘭克福、巴黎,他們都各有不足的地方,法蘭克福的金融市場深度似乎不足,缺乏成為主要金融中心的條件,而巴黎的工會勢力,以及語言都是成為金融中心的阻礙。而且企業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人力物力去重新構建一個新的總部,正所謂 「做生不如做熟」, 筆者認為,將總部搬遷之可能性目前只留於「講」的層面,或者他們只會成立一個象徵式的 「總部」。

然而,倫敦金融城有着悠久的歷史沉澱,造就了一套完善優越的金融體系。同時,倫敦的時區、語言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將依然是金融城無與倫比的優勢,並不會隨着脫歐而喪失,倫敦金融城的未來將從歐洲的金融中心轉變為世界的離岸金融中心。

居民將房子向下發展

隨着歐盟區對本土金融機構的監管增加,倫敦作為離岸市場有望獲得更多發展機遇。除此之外,在建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以及吸引並發展FinTech公司方面,倫敦也早有布局。

英國人很會發揮創意,在倫敦樓價高企難下的情況下,出現 「Iceberg home」的有趣景象,「冰山多角」,居民將自己的房子向下發展,做成地下室,以避開地面上房屋稅,並增加使用的空間;改建者多為居住在豪宅地段的富人,而倫敦部分地區市政廳也開始對這些 「冰山」徵收地下稅,這樣的現象與香港的摩天大廈形成強烈對比。

Brexit表面上像一場大火,燒斷了英國與歐洲的連結,但同時大火可能燒掉了過去的包袱,甚至傳統的經濟模式。

下期再續。之二

中銀香港投資管理總經理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