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9月13日

李家濤 解牛集

中企海外併購火熱 警惕欲速不達

踏入2016年,中國企業積極進軍海外併購,繼大連萬達集團年初宣布以35億元(美元.下同)收購美國傳奇影業(電影)後,中國化工以每股480瑞郎(約465美元),共斥資約430億元收購瑞士先正達(農藥);海爾集團以54億美元收購美國通用的家電業務;美的集團以60億元收購德國產業機器人巨頭庫卡,可見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不僅空前活躍,而且併購的業務範圍,已由原來產能過剩的能源、礦產、化工等領域,轉向互聯網、資訊技術、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和先進製造業。

可以看到,中國企業的目標,不再獨鍾情於自然資源,而是愈發青睞發達經濟體的成熟資產和消費品。

併購金額半年增1.4倍

據羅兵咸永道上月中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國企業併購市場中期回顧與前瞻》報告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活動創出新高,交易金額高達1340億元,較前六個月增加了140%,超過了2014年和2015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交易金額的總和。

從6月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UNCTAD)公布的《2016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我們亦可看到,2015年起,中國海外投資活動顯著增加。據報告的資料,去年中國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280億元,對外投資的規模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位列全球第三(請參考《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6》,頁6至7頁。有興趣的讀者,可到下列網址下載該報告http://www.worldinvestmentreport.org/ch/%E 4%B8%96%E7%95%8C-%E6%8A%95%E8%B5%84%E6%8A%A5%E5%91%8A-2016/)。在大規模的海外併購和「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預料中國對外投資仍然穩步增長。

綠地投資與跨國併購

很明顯,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有兩個選擇,一是進行綠地投資;二是作跨國併購。所謂綠地投資(Green field Investment)又稱創建投資,是指跨國公司等投資主體在東道國境內,依照東道國的法律,設置部分或全部資產所有權歸外國投資者所有的企業。綠地投資可直接導致東道國生產能力、產出和就業的增長。

從去年迄今的情形看,中國企業很多選擇了迅速見效的跨國併購。通過海外收購品牌、購買智慧財產權和高科技及先進製造業等,從而提高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戰略目標相當清晰。

細心觀察,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在2002年僅25億元,至2011年增至671億元。在2003至2010年期間,年均增長率高達57%(見何帆、姚枝仲等著《中國對外投資:理論與問題》,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7)。

進一步看,在2014年4月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向進行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方便放行,頒布《境外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辦法》,放寬了對外投資資金的規模,進一步簡政和放鬆管制,此舉有助中國對外投資規模和增長速度快速提升。據中國商務部資料,2015年,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創下1180.2億元的歷史最高值,對外投資存量突破了1萬億元,增長相當可觀。

踏入2016年,中國企業跨國併購之勢尤其凌厲。很顥然,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產能過剩,企業盈利環境惡化;加上靠勞動力密集所生產的低端產品,在工資和土地價格上升壓力的不利因素下,企業尋找海外投資機會,冀藉此提高企業產品的質素、服務水平和競爭力,純粹從企業營運與管理的角度看,此舉也很順理成章,而且也相當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發展需要。

資產重新組合與配置

此外,去年8月11日人民銀行把人民幣滙率中間價下調1000點子,一次性貶值2%後,人民幣滙價形成短期貶值之勢,雖然其後央行作出干預性調整, 但人民幣滙價走貶,企業難免有透過加強海外併購活動,進行資產重新組合與配置,以抵禦人民幣進一步貶值的風險;加以目前相對寬鬆的貨幣環境,相信都是促成中國企業加大進行海外併購的推動因素。

由於發動大宗收購活動很多為國有企業,因此, 如此大手的併購,顯然會引起外界對中國企業「買起」東道國優質資產的猜疑。例如,中國重慶財信企業集團擬收購芝加哥股票交易所,便有45名美國議員聯名致函美國財政部,要求對此項收購進行「全面和嚴格的調查」。

另一家中國大型工程機械廠商中聯重科向美國特雷克斯(Telex)提出收購方案,亦遭到美國議會反對。特雷克斯是一家從事吊裝與物料搬運設備製造的跨國企業,產品包括高空作業平台、移動式起重機、塔吊、工業起重機、港口設備、絕緣電力作業設備等等,業務以北美和歐洲為主。

很顯然,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和投資活動遇到不少阻力。英國新任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推遲批准中國廣核集團有份參與投資的欣克力角C核電項目(Hinkley Point C Nuclear Power Station),就是一個例子。

提升全球價值鏈地位

照目前形勢看,中國企業正透過海外投資或併購國際品牌、購買智慧財產權和高科技,去盡快提高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而類似情況,在日本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換代過程中都發生過。

從發達經濟體的經驗看到,通過向全球輸出資本,有助加強該國影響全球經濟規則和貿易格局的力量。

據中國商務部資料,中國7月以美元計價的對外直接投資(ODI)為138.9億元,按月雖然下降9.5%,但按年則激增85.2%,遠超當月外商直接投資(FDI)77.1億元,亦即中國已為淨資本輸出國。

由今年1至7月,中國企業海外併購項目共459個,涉及63個國家和地區,業務範圍涵蓋資訊傳輸、軟資訊服務及製造業等15個行業,實際交易金額達到543億元,佔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52.8%。 (見中國商務部網頁: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g/201608/20160801381344.shtml)。

誠然,在今年頭六個月海外併購急速增長下,7月的增速開始較前放緩。原因不難理解,因為在上半年高速增長基數下的回調,符合市場的升跌規律;加上東道國加強併購透明度的審查,而且大額併購的項目──像中國化工以430億元的巨額投資項目減少,因而令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高速展現緩和之勢。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的同時,投資面臨的外部風險也顯著提升。因此,企業的管理層如何作出有效的風險迴避策略,便需要有更多富國際視野的人才在企業總部內運籌帷幄。

另一方面,在中國企業債務急遽膨脹的情況下(筆者在《清理「殭屍企業」刻不容緩》一文,提出目前中國企業債務的風險值得警惕,因為債務總額佔GDP比率已達145%水平,刊本欄7月6日),企業併購的融資安排,必須妥善處理。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以33億元洽購美國對手特雷克斯(Terex)的中聯重科,總債務為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的83倍(見http://m.ftchinese.com/story/001066096),因此,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無疑是短期內實現產業鏈和價值鏈提升的有效方法,把企業內部的業務重新組合,去舊布新,在當前中國經濟最需要企業向全球產業鏈高端轉型的關鍵時刻,海外投資傾向以併購為主,鼓勵企業「走出去」,無可非議,但若然企業是使用高槓桿收購,可能會令資產負債表有惡化之虞,後果反而不妙。

警惕風險與債務壓力

總括來說,在對外投資方面,中國企業如今傾向採取海外併購為主的發展策略。透過跨國併購確實有利於企業利用海外的資源,填補自身的不足與短缺,可以更快地實現產業鏈和價值鏈地位的提升,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還是需要高度警惕。雖然綠地投資(新建企業)因發展周期較長,有機會削弱對外投資的整體收益率,但這種對外投資選項,有助減輕東道國的產業保護約束和不必要的猜疑,從而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發展障礙。

因此,筆者認為,中國銳意成為資本淨輸出國, 對外投資宜透過綠地投資和海外併購雙線平衡地進行。

作者為香港科大商學院資深副院長、管理學講座教授及利國偉商學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