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7日
上回提到無殼置業者心理有多種矛盾及慘被利用的地方,其實有殼族也是有苦自己知,首先買樓不是必賺的投資,1997年樓價暴跌,失業率暴升,成為雙失族的恐怖卻是筆墨難以形容。
年資較高的投資者也「可能」會記得當時的情況,因而會對繼續持有物業不安,他們因為曾經擁有,滿足過了那份「有殼安全感」,反而開始做的大多是較理性的前景分析,就像離過婚的人不會急着去再婚。
有殼族再買樓不受恐懼而是受貪婪推動,第二層樓大多是第一層賺了後才會去買,是為投資或投機而買,煩惱的都是能不能在低價買入,未來能否在高價賣出,又或是租金收入能否再提高等等。
忌險中求富貴
沒有貪婪,社會發展絕對會停滯,所以適當的貪婪絕對是好事,但遠超過自己能力及沒有風險管理的貪當然會出事。風險管理這詞雖然用到爛,但卻是對抗心魔的最佳武器,一般進行投資風險管理離不開止蝕或止賺,股票可以止蝕,但物業因成交太慢,升市時間長但跌市急又快,跌起來不要說成交,甚至可以連「睇樓也沒有人睇」,極難做到止蝕。預早止賺是較為能夠幫你買樓賺錢的行為,但人人都不喜歡見到賣出了的樓再上升的那種悔恨感,引致不做止賺,最後連止蝕都做不成,捱過1997到2005年的業主一定會明白這個道理。
而買樓也會成癮,筆者就聽過一位朋友是買樓買上癮,一年買十多層樓,連自己也不知道為何見樓就買,這都是貪念之過。
貪念其實許多時源於恐懼,例如對過往家境清貧的恐懼,會推動你現在不斷找方法賺錢,要放下這些過去,樓市大旺時不要有太多按揭,有3年供款儲備,可以在失業及沒有人租樓時使用,過去數年有買尖沙咀舖位的人應該也明白物業是可以多年沒人租的,做好多重準備分散風險就能知足常樂了,做不到便要險中求富貴。
有殼者最易犯上的就是確認偏誤,買樓前許多人都會做了「功課」,特別是自住花了一大筆錢裝修的,大多會認為自己所買的樓是最好,通常賣不出樓就是這一類,亦是樓市爆破時死得最慘的一群。
確認偏誤礙判斷
他們擁有了該層樓之後,就偏向找有利於賣得更高價的資訊,但那大多是他們認為有價值而對買家無價值的,例如筆者見過有一家人花了20萬裝修廚房,把石屎牆改成玻璃牆,自問是同類單位最靚,所以叫價甚至比高層單位要高上10萬元,結果在旺市下花了大半年也賣不出。
第二類確認偏誤就是樓市不死的原因,有殼族都傾向樓是有價的,但香港人工多年來完全追不上樓價,近2年香港出口經濟不斷下滑,旺區街舖不斷關門,但大量住宅業主仍認為樓市長遠不會死。主因是物業的估值佔資產比重太高,而習慣了買樓賺錢的人大多不懂股票或其他投資,轉會難,所以一起認為樓市不應該死,一起頂住那個全球最高的住宅價格,這幾乎可以說是集體確認偏誤,但如果未有外因影響,香港物業數目不多,這批業主同聲同氣維持高價,用家要不「瞓街」就只好接受高租金或高樓價,這個偏誤反倒成為支撐樓市的主因,有自我完成的效果,當然亦有機會製造出另一種樓市泡沫。
請記住投資投機也需要有局外人的思維,當局者迷,容易貪勝不知輸,你要懂得設想自己沒有樓在手的時候你會如何部署,把自己抽身出來進行理性判斷。
有殼者要善於玩弄賽局,在投資界資訊就是力量,明白發展商、有殼者及無殼者的需要、籌碼及心理,方能在這個遊戲中勝出。
Q&A電郵:[email protected]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平均燭」看市場趨勢 |
上一篇: | 澳元滙率是否合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