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0日
置業是港人投資或資產管理重中之重的一環,皆因中國人的安全感低,有個家才感到安穩,這在內地及香港皆一樣,這與文化背景大致相關。筆者打趣說,甚至懷疑與基因有關。
一般人的資產當中,大概有七成以上在物業。在香港任何現實理財策劃也必須顧及物業,而物業是非常實在又虛幻的資產。股票買賣你可以即日搞定,但現在樓宇高印花稅影響下,住宅物業每一個決定都是以兩年做單位,要推算兩年後的經濟走勢有如幻想,而更重要的是時間長,會引發許多心理壓力,因為置物業都要做按揭,所以情況就如你買了一隻衍生工具持貨兩年,有誰可以做客觀決定?近年來說,無殼族是基於恐懼而行動,有殼族是因貪婪作決定,今次主要講無殼族。
近年多屬恐懼入巿
筆者沒有做一個學術統計,只是與炒樓人士及過往物業分析的經驗得回來的簡單推算,發覺港人每次買樓的心理追求也不同,第一層物業買的是住的安全感;第二層物業買的是對財富自由的安穩感;但第三層就有兩個不同方向,有些是理性分析的投資,但有些是因為賺了錢上癮繼續買,相關的情緒反而是貪婪,是最容易製造樓市泡沫的元兇。
新上車的買家追求的安全感分為想擁有一個家的安全感,以及減低未來不確定性的安全感,前者是你要有另一半才會有,有時甚至是需要另一半本身有層樓才認同他的存在性,即是男人沒有樓「相對」難找女朋友?衍生出其他生活及情緒(尊嚴)需要,這在西方社會較少出現。而後者會出現是因為未來樓價可能再升,或對「香港可能冇樓賣」的恐懼,無殼族便希望立即置業消去不確定因素。
重點是,這些全部都是當下的「可能性」,而製造出來的渴望情緒便是推升樓價的關鍵訊號,每一個買了樓的便會自我完成令樓價再推升。但當市場情緒轉化時,同時經濟出現問題,樓的價值便會突然消失,香港1997到2003年便曾出現這個情況。
包括發展商在內,賣家要利用的就是買家對安全感的追求,就如同買保險一樣,要做的是提升買家的迫切性。2015年前香港經濟環境算不錯,加上歷來最長的12年牛市,令社會堅信樓價不死,跌也不會多,賣家只要背後經濟壓力不大,租金抵得上按揭的大半甚至有餘,便可封盤不賣,令市場供應減少,買家只會愈來愈心急,價位自然企得穩。
資深買家靠的是對樓價走勢的經驗與市場情緒的利用,例如過往數月經濟動盪及加息影響,部分地區的樓價下跌,嚇得實力不夠但仍有利潤的業主低價求售,資深買家便可以買平貨。
樓巿現為轉角位
實力雄厚的發展商卻可以叫高價,現在正是市場轉角位,英國脫歐令未來前景偏淡,要反映在實體經濟仍然要待2017年才會出現,今年加息速度也會放慢,發展商大可藉此最後機會來一個回馬槍推高樓市,這是有貨或有實力的人才可製造的心理陷阱,在最後的大升市散盡存貨,無殼買家只會因為突發及不確定因素而引發迫切性,因一句「有買貴冇買錯」而繼續追貨。
樓價固然受供需影響,但更受買賣情緒影響,有一個不專業量度「買賣物業情緒指數」但又有效的方法:問問身邊不同朋友對樓市前景的看法,若10個不同界別的朋友有5個都懷疑物業長線前景時,樓市才會出現調整,引發原因可以有眾多,但最關鍵是我們要先看到這個情況出現,暫時未見,下年會否有機會?
Q&A電郵:[email protected]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Google老闆不沾房地產 |
上一篇: | 歐羅區分手論 未觸動淡友神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