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8月15日

溫天納 納論神州

香港須成中國金融中心

早前,筆者接受內地三大官方證券報的《證券時報》及《上海證券報》專訪,討論香港資本市場未來之路,而近期香港上市審批權之「爭」成為內地甚為關注的焦點,人們在關心香港究竟在做什麼?香港金融市場發生什麼變化?香港證券市場是否在開倒車?香港金融市場、香港證監會及港交所(00388)能在中國金融市場扮演什麼角色?

從問題去看,看似內地的朋友已有判斷,而且更是偏向負面的。就這些問題,筆者在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中央台證券頻道中也論述了自己的觀點,近月上市審批權之「爭」的確再次引起投資市場的關注,部分論點甚為煽情,筆者並無閱讀所有文章,惟筆者在香港從事了25年的上市保薦工作,對證監會及港交所之間的上市權之爭,有着深入的理解。當中也沒有什麼秘密或神秘的事情,在2000年至2003年,當年上市審批權就差不多要移交證監會了,當然後來因為種種的原因,包括有關機構及認識之角力,相關的計劃終止了,但是問題也不是停在這裏。

提高門檻篩選良企

港交所亦作出了讓步,其後就出現了一個新的體制「雙重存檔制」,所有遞交予港交所上市科的上市申請,港交所亦會抄送一份予證監會,讓證監會間接參與上市審批的流程,給予意見。港交所亦會針對證監會的提問,要求上市申請人回答,但是上市最終的審批權仍是在港交所手中,並透過旗下的上市委員會作審批。

近年不少創業板上市出現問題、無論是企業的業務、財務情況,甚至是發行的承銷方式,出現不少異象,引起市場的詫異,證監會肯定不滿意目前的間接參與模式,希望直接審批。亦有人說,港交所自身是上市公司及商業機構,定必追求利潤,故此會把關不力,這理據是否成立,見仁見智。

不過,商業機構比較貼近市場,運作上也相對沒有這麼官僚,現有的上市審批模式始終相對彈性,故此,任何改變定必不受業界歡迎。筆者作為資深人員,覺得證監會加強參與為市場趨勢亦有道理,的確存在不少不法分子濫用制度,故此,筆者某程度上歡迎改革,但是如何改革?筆者認為應該是收緊上市條例,將門檻及規例提高,清晰地將條例列明,篩走不良企業,這才是應對之路。

香港新股市場是否做爛市?到底還有沒有吸引力?港股還有沒有未來?香港市場發展多年,已經進入臨界點,未來的發展就是要全面融入中國經濟,成為中國真正的融資市場;目前香港市場處於國際市場及中國市場之間,無法適應中國經濟高速的發展,政策及發展亦無法配合國家的需要,香港市場已經走到轉捩點,應該選擇全面高速融入中國經濟,監管機構及法規亦應該全面配合及適應國家的需要。

不中不西難享溢價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港股估值這麼低、流動性這麼差、老千股這麼多?正如筆者所談,香港市場不中不西,難以分享中國溢價,但又無法吸引享受西方資本全面進駐,局限了市場的發展。港股估值低,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港股的盈利前景有保留,也反映出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的觀點。

香港市場差不多全部由國際資金所拉動,本地投資者在價格上全無話語權, 這也是一個開放性金融中心需要犧牲的代價。老千股全世界都有,只是近年香港股市也受到A股內地莊家的影響,A股的不合規玩法在香港冒起,部分投資者貪心,不做功課,不看基本面,只看概念、傳言,難免受騙。機構投資者及成熟投資者是絕對不看老千股,大家必須注意。世界是沒有奇蹟的,沒有基本面,等同沒有價值。

港股的出路到底在哪裏?在香港證監會、在港交所抑或在中國經濟的未來? 筆者認為香港各界應該多了解內地的需求,在合法合規合情合理的情況下,各方應該努力保留市場的活力及彈性,在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時,必須為香港爭取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政策需要平衡,效用必須長遠,不可以為求目的,一面倒地傾向在某一方面。港交所及港股的前景,就是全面融入內地經濟,把握國家企業的需要,發揮國際市場及港股的融資能力。

香港市場發展多年,已經進入臨界點,未來的發展就是要全面融入中國經濟,成為中國真正的國際融資市場,不可以再耽誤時間了。

作者為資深投資銀行家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