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9日
這個問題相信會令你感到兩難,相信有讀者感性上想回答我「沒有」,但回答了後又會理性地想想自己「真的沒有過度自信自己沒有過度自信嗎?」自信是雙刃劍,能令我們有勇氣去執行決定,但過度自信會令我們走錯方向,亦是許多時投資失敗的主因。
在投資決策中,要量度我們有多少感性評價相當困難,更難的是平衡理性與感性。香港流行速食文化,我們下決定的密度,高得令我們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自己有沒有過度自信於自己的決策,例如:做這次投資前的思考及分析是否足夠?我是否已經有充足知識?我是否高估了目標回報或成功機會?但問自己這些問題又會令決策的自信下降,最後導致什麼也不做,錯失機會。
速食文化的渲染令我們希望以最短時間及最簡單的技巧去跑贏大市,例如20小時學會5年賺10倍的投資方法,又或是一項投資可以不用分析就能夠年年賺一倍等等。這些文化膨脹了我們的自信,令我們自我說服這些捷徑是可行的,但現實上,要跑贏港股大市,就需要與其他數十萬個同樣有自信但技巧或許更高超的各路人馬比併,筆者就沒有這個絕對的自信,更認為投資需要的是知識及技巧,配合或然率及系統,而非簡單地相信自己就可以輕易成功。說易行難,每一次下決定如果沒有信心,很容易就會被市場影響你改變初衷時的決定,甚至未下決定時已經想改變決定,情況就如到了一間茶餐廳望着數十種菜式不知選哪個好!
過度自信許多時令我們高估回報潛力與成功機會,同時低估波幅及失敗機率。如果每次潛力多估20%而風險低估了20%,10年後複式效益影響下,結果的落差便會相當大!要對過度自信下治本方法相對難,包括深層思考自信的來源,小時候的心理成長過程等等。所以現在先來分享一些簡單的治標方法以解大家困惑:
就像經常遲到的人把手錶調早5分鐘到10分鐘一樣,你可以把每項投資的估計回報打個折扣,對風險加大比例,把原先估算20%的年回報改為15%,25%的風險修正為30%等等。把自己的期望值降低,遇到不如意的情況時,也能大大減少心理衝擊。
良師益友許多時是對你說最不中聽說話的那個人,筆者相當喜歡事事提出善意評論的朋友,特別是那些有思考過的建議就更有參考價值。每次下重要決定時可先找找你較有深度的朋友或身份中立又專業的投資顧問。例如關於債券投資的意見,你可以問從事債券交易或定息投資交易的朋友而非從事保險的理財顧問,反之亦然(除非他之前有從事相關領域的經驗)。最好是詢問你的決策過程是否合理及精明, 而非尋求結論,這更能令你在下一次下決定前改善自己,而且亦不會轉為依賴他人幫你下決定。
7大問題先問自己
為自己定好一套決策流程的自問自答標準問題表,所問的問題可根據性質而不同,但大致是檢視自己的決策過程有否「眾人皆醒我獨醉」,以下是一些可作參考的問題:
1.這個投資下跌的機率有多少?如何應對?
2. 為何有這個預測回報?機率如何定?真的可行嗎?
3. 自己有否受速食文化影響?
4. 換着是10年後的自己,會否質疑自己?
5. 你的對手會否想不到這個方向?
6. 代入你內心認為最有智慧的人,他會怎樣問你自己?
7. 想想其他自己可能會出現過度自信時的情況,跟現在是否一樣。
請小心以上問題,只管問自己就好了,若你如此追問其他人,我怕你會少了個朋友。
以上3個方法簡單又實用,但最難是去執行。就如止蝕只須按一個掣便可輕易執行,但還是有許多人不情願去做。請定下屬於你的「自我懷疑系統」,幫助自己逃過心魔。
Q&A電郵:[email protected]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