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7月8日

管理新思維

老子辯證思維管理觀

統籌:冼日明(中大市場學系教授)、

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主任)

主持:冼日明、梁立慧、李靜宜

嘉賓:尹慧兒(公共衞生顧問網絡總監)、

黃綺文(資深金融界主管)

整理:冼日明、謝冠東

 

冼:冼日明 李:李靜宜 梁:梁立慧 尹:尹慧兒 黃:黃綺文

 

冼: 今天我們重點分享的是辯證思維,並探討其在管理的應用。這名詞似乎令人望而生畏。

梁: 辯證思維的意思是,事情總有正反兩面,而正反又是互為影響的。

什麼是辯證思維

冼: 辯證思維是由西方哲學家黑格爾(1770-1831)提出,他稱一切事物均由矛盾組成,只要有人提出某種意見,必會引來相反聲音。例如近期熱話:香港應否推行全民退休保障?有人認為,人們為社會服務多年,老來理應得到保障,不需接受任何審查;反面意見認為,社會實負擔不起全民保障,最終只會引致大幅加稅。這只是一例,世間萬物都由矛盾組成,黑格爾的辯證法,就是以二元論為基本。

黃: 二元論分為兩個重點,第一是事物內含差異性,每件事情皆有正反兩面,並且互相依附,因此我們看待事情時必須同時顧及兩面。

冼: 二元論的第二個重點是,這種差異又能令事情終於歸一,當中的過程稱為「正、反、合」,最初提出的主張稱為「正」,而相反意見則稱為「反」,至於利用後者的意見改善最初的主張,令整體提升,就是「合」。身處社會,每一個人的意見並非絕對,而是相對;但我們總以為自己的看法最正確,不願接受其他反對意見。結果你的個人看法便沒有改善空間,即使當中暗藏缺陷,自己也看不到。

尹: 與其說是矛盾,不如說那是將事情推向一個更高層次的過程。矛盾對立發展的過程就像螺旋一樣層層向上,每次否定就是新理據的提出,繼而衍生出新的看法,到了「合」的階段,它不單是「正」與「反」的中和,更是統一和升華,令事情發展出新面貌。

冼: 辯證法一詞由黑格爾提出,而《道德經》全書並沒有提及此詞,但卻處處顯現辯證法的特質,因為全書的思想和表達方式均體現出「正反觀」,反映出老子獨特的辯證思維,其重點有三:一、全書充斥正反對立的概念,二、反者道之動,三、正言若反,我們將逐點剖析。首先是正反對立的概念。

老子辯證法(一):正反相依

梁: 老子看事情往往不單看正面,也會看反面,《道德經》常出現成雙的對立概念,多達80多對,例如無明、有明(第1章),正、反(第78章),陰、陽(第42章),強、弱(第3章)等。

冼: 《道德經》第2章最能反映老子辯證思維的精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近乎對偶的表達,透露最重要的「正反並存」的道理:看到事情的正面,即顯示其反面的存在。

尹: 當大家都是窮人,就不會自覺貧窮;看見別人富有,才顯得自己貧窮。

冼: 沒有反面,只有正面,是不可能的。所以遇到反對意見,或者自己對別人的意見持相反的看法,都是正常現象。最重要的是,反對是否為了改善整體、是否基於理性分析。從老子的正反思維可得出第一定律:正反相依。

老子辯證法(二):正反互轉

李: 第二個定律是「正反互轉」,由第40章「反者道之動」這句衍生出來。

尹: 「道」是萬物運動的法則。「反」除可解作正反的反之外,還可解作來回往返的返。大道運動的本質往往走向反面或回歸本態。

冼:世界規律往往走向相反方向,而相反方向本身就具有動力。《道德經》中還有不少句子與這句相關。

梁: 第42章提到「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不像平日所說物質受損後會消失,它還會帶動「益」。

黃: 還有一句取自第58章:「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即是盛極必衰,在進入佳境時應內斂,身處逆境時亦不應太悲觀。

老子辯證法(三):以反彰正

冼: 老子除提到正反互依共存外,還提出正反互轉。凡事到達某一程度,就會走往相反方向。看出這個大規律後,你就會明白,某些事外表看似很美好,但實際上危機暗伏,並且正朝相反方向走。

冼: 第三個定律來自第78章的「正言若反」,它的字面意思是什麼?

梁: 正面的說話,內含意思往往相反,就像講反話一樣。

尹: 其深意是,一些正面觀點和表述與日常生活的經驗看似相反,雖然是真理,但聽起來像謬誤。真理有時候不能直接說出來,而要通過論證矛盾或正反雙方,才能令其內涵和意義昇華。

梁: 例如在第45章的一句「大巧若拙」。為什麼大家都稱讚「大巧」之際,實際反而不好呢?

黃: 《道德經》的「道」指的是真理、規律,應用在工作上就是成功的規律。人在職場有不錯發揮,已是相當成功,不用常常掛在嘴邊。常言愈成功的人愈謙虛,每次成功,內心的危機感反而愈強。他們看來笨拙,經常提到危機,但這類人反而會成功。

梁: 老子說大巧「若」拙,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若」這個字,「若」的意思只是「好像」,不代表大巧等於拙。他只是想通過反面彰顯正面,「以反彰正」,提醒大家通過拙看出大巧。剛才提到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如何從反看到正很重要。

冼: 大家細心想想就知道,大巧不等於真拙,基因所導致智力低下的是「真拙」。而有些人希望在別人的眼中看似聰明,故用很多巧智的方式表現自己,過度這樣做就會變成弄巧反拙,是「成拙」。真拙和成拙皆不巧,「若拙」則是最高境界,看似拙,實際上是大巧。就如「大智若愚」,才智極高的人不炫耀自己,表面看來笨拙,實際上最有智慧。

正言若反指的是,要看出真象,很多時未必能從表面看出來,反而要從反面看,更能看到真正的正面,故從老子的「正言若反」得出第三定律:以反彰正。

冼:老子的「辯證思維」對管理有不少啟示。首先是「正反相依」,我們看事物不能只看正面,也要看反面。能夠把不同的意見兼收並蓄,才算做到求同存異。舉一個例:在公司會議中,高層提出的建議往往不容反對。

辯證思維的管理應用

梁:管理層不在前線,較少與顧客接觸,前線員工或會知道高層提出的建議行不通,管理層應該好好運用前線從業員的經驗改良其建議,這樣對公司才有益處。

冼:管理層需要明白,正與反是並存的,故能容忍、接受甚至鼓勵反對意見或批評的企業,才有前進、成長的動力。

尹: 第二個啟示是「反者道之動」,老子認為正反會互轉,變幻原是永恒,故管理者要知變、察變,並按時作出適當的應變方法和行動。

冼: 以香港為例,零售業和旅遊業正在倒退,而環球經濟也在放緩,其實早於一年前已有跡可尋。若當時早作準備,今日就能作出適當的回應。

最後老子提出逆向的策略觀:「以反求正,以反彰正」,即從反面思考和解決問題。我們慣常用傳統思維如邏輯思維或線性思維思考問題,例如如何正面回應對手的策略;在會議上,當問到如何推廣產品,不少人會說賣廣告增加曝光率。這種直線傳統思維的策略,很多時只會落得平庸化。但今天所說的辯證思維,是透過正、反、合,放棄舊有傳統策略,以得出獨特的解決方法,方能出奇制勝。

梁: 一般人看問題只從正面出發,但卓越的管理人善於從正反兩面思考和解決問題,得出一些與常識或常規不同的觀念和方法,創造自己獨特的策略,達到卓越的成果。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