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7月5日

李世鴻 經管錦言

上海迪士尼——文化融合與挑戰

美國不少國際品牌如迪士尼、可口可樂、麥當勞、谷歌、蘋果、面書等都帶着理念鮮明的品牌文化, 如迪士尼的童話想像世界、蘋果的形格科技生活、谷歌的資訊自由理想等。

迪士尼樂園在上海的策略,跟之前在東京與巴黎的做法不一樣。迪士尼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總裁艾格(Robert Iger)稱,要打造屬於中國的迪士尼,這與迪士尼以往輸出美國文化的強勢策略有所不同。

汲取巴黎迪士尼教訓

在1983年開放的東京迪士尼樂園,園內設施與美國迪士尼幾乎一模一樣,到處擺放英文標誌,甚至是美國國旗,日文標誌及日本國旗甚少出現,那時直接將美國迪士尼文化複製到東京是成功的。當時日本經濟騰飛,美國是日本人心目中富裕社會的典範。隨着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人開始關注世界文化,東京迪士尼則成為許多人進入世界文化的象徵。那時,日本人去東京迪士尼是為了圓他們的「美國夢」,而不是「日本夢」。

相反,巴黎迪士尼自1992年開幕,業績每況愈下,甚至債台高築,曾向大股東華特迪士尼公司請求資金援助。巴黎迪士尼未達預期成功的原因眾多,由營銷到營運,都大致是將美國的管理複製到歐洲,沒有足夠配合法國的國情,最常被引用的失敗原因是國家文化的差異。與日本人的夢不一樣,法國人認為巴黎迪士尼樂園是美國帝國主義的象徵。法國人對美國式的童話故事中之卡通人物,既無幻想甚至蔑視。在法國的文化中受人愛戴的卡通主角,如法國暢銷漫畫的主角阿斯特利斯(Asterix),是一個戴着頭盔,身高略微矮小的武士,而阿斯特利斯的主題公園就在巴黎迪士尼樂園附近。

汲取教訓,迪士尼對在中國內地發展樂園,採取了文化融合的策略。在樂園的設計上,迪士尼特意融入了風水因素,例如「十二朋友園」利用迪士尼與皮克斯(Pixar)動畫形象呈獻中國傳統十二生肖。上海迪士尼奇幻童話城堡保存原汁原味的迪士尼風格的同時,亦融入了獨特的中國名花牡丹。 迪士尼公司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張志忠表示,「這一策略的核心是務使作品在文化和情感上與中國消費者產生共鳴。」在樂園以外,迪士尼的電影及迪士尼英語更進入了高利潤的兒童教育產業,從小就培養了粉絲,營造了現在和未來的顧客,締造了中國迪士尼的文化。

港應在獨特質素上取勝

迪士尼的本土化已不只在中國,迪士尼國際總裁安迪博德(Andy Bird)在接受Insead訪問時指出,中國和印度是迪士尼的兩個非常龐大和重要的市場。由於中國對電視電影等傳媒的監管非常嚴格,迪士尼的市場開拓策略着重於龐大而發達的消費品和零售市場。在印度,迪土尼的市場策略則幾乎相反,很倚重電視和電影業務,並建立完善的零售業務架構配合。

上海迪士尼本土化的方針能否成功,仍有待觀察。肯定的是,上海迪士尼已展現了國際業務需要融合本土文化,而又打造本土獨有特色的新局面。香港的主題公園是時候反思及回應這個挑戰。

由於香港無法跟內地比拚規模,惟有在獨特性與質素上取勝。如果香港迪士尼在設計上融合了一些本土標誌,如麥兜、老夫子、孫悟空、粵劇元素等,會不會建造了富香港文化特色的樂園,帶來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如果香港的兩所主題公園,即香港迪士尼與海洋公園能在策略、營銷及營運上合作,例如漫遊兩所主題公園的套票,提供接駁巴士貫穿兩地,會不會互惠互利,並提升整體吸引力?

香港的主題公園在新的發展中,引入更多新科技如虛擬實境帶來新的體驗,又是否可行呢?讓一次性的硬件(設備)建造,能有多次的軟件(如虛擬實境的場景)更新,比其他全為硬件的樂園更快帶來新的服務。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