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2日
財經專欄不少皆喜歡推薦股票,部分更是每周一股甚至數股。但危機當前,持有現金到底有何問題?
機構投資者受守則所限,普遍不能持超過10%的現金。一般投資者卻沒有此等限制,又不似機構投資者般,手持十億百億資金難以轉身。假若深信危機將至,持有現金不已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投資策略了嗎?
投資本就是為了購買力的成長。股市上升不一定對你有利,因為只要資產價格或物價跑贏股市,你的購買力其實在下降。
港股離「真平」很遠
反之,持有現金半年至一年,賬面或沒有升(或只有那少得可憐的利息),但當身邊各類資產價格和物價連連下跌,你的購力其實在上升。
身處美元區且經歷過通縮的本地投資者定必深有體會。人民幣貶值,變相向香港輸出通縮。美元全球獨強,同時讓處美元區的香港競爭力下降。
香港遂陷入通縮、收入(消費)減少的負循環。若如是,持有全球最強的港元(美元)並延遲消費又有什麼不好?
股市還會再下跌嗎?看好者的最大理據,不過是估值夠平。郝承林兄的《市場果真悲觀?內銀確實夠平?》已點破,當工行(01398)、花旗、滙控(00005)皆約0.7倍市賬率,內銀到底有何吸引力(且盈利前景大不相同)?再看看恒指成分股,騰訊(00700)的2015年預測市盈率高達35倍,港交所(00388)則仍有24倍,港股大約離真的平(全部一起平)還很遠。
投資最好是買中盈利成長、估值上升、貨幣升值連中三元的三重彩。可惜的是,內地現在經歷的卻是盈利減速、貨幣貶值、估值下調!
每次股市周期都是一次財富轉移。1997年如是、2000年如是、2008年亦如是。去年4月,港股「大時代」至今,你的荷包到底是腫脹了還是乾涸了?假若沒有信心戰勝市場,且港元將隨美元升值,又何妨持有現金靜待危機過去?
本欄隔周五刊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股評人仍在休假? |
上一篇: | 港股先揚後挫 期指大高水209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