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月8日

冼日明 商管啟示

老子「轉識成智」的管理觀

《道德經.四十八章》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意思是說為學,即知識的學習,是一個累積的過程;而為道,即智慧的領悟,則是一個捨棄的過程。究竟「知識」與「智慧」有何分別?「為學」與「為道」對企業管理又有何重要啟迪呢?

為學與為道的分別

為了生存和成長,每一個人對其生活的外部環境必須有所認識、了解和掌握,故學習與擁有知識有其重要性,而世人普遍認為知識愈多,知道就愈多。可是我們是否真正思考過「知識」和「知道」有何分別呢?

老子是第一個哲者將「為學」與「為道」分為達致不同境界的兩個心靈過程。為學是指通過感覺與經驗獲取形而下或實體世界知識的求知活動;而為道則是通過玄思與體驗去明道和掌握道的領悟過程。

為學得到的「知識」是表象的、片面的及短暫的;而為道領悟的智慧則是真象的、全面的、及恒久的。

老子認為,單靠經驗知識的累積並不能有助「為道」的提升,而且知識的擁有,更會引致欲望、自我、成見、智巧的產生,反過來會窒礙對「道」(智慧)的認識和領悟,正如《莊子.大宗師》所說:「嗜欲深者天機淺」。

除此之外,老子更洞察到世人大多盲目地吸收外在的知識,認為愈多愈好。

「為道日損」(《道德經.四十八章》)及「絕學無憂」(《道德經.二十二章》)就是說,要把後天經由學習得來的「不當」或「錯誤」知識捨棄和丟掉,才達致「修道」;而通過「損之又損」(《道德經.四十八章》)的過程,則是愈能趨向明白和掌握「道」或智慧——即事物的真像及其運行的規律。

管理知識的有限性和缺失

管理是一個不容易及極具挑戰的活動和行為。市場上只有極少數的企業能夠持續不斷地成長和創造巨大的財富,而大部分的企業在運營多年後,大多僅是原地踏步,甚至是收縮或衰敗。為了提升經營管理的效能,不少企業或管理人轉向追求、學習和掌握管理的知識,包括管理理論、模式、原則或成功案例等。而學習的主要途徑則包括:修讀MBA課程、閱讀管理的書籍與案例,或參加管理研討會等。

故此,不少管理學的理論、概念和分析工具,例如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的五力模式(Five Forces Model)、肯尼.安德魯(Kenneth Andrews)的SWOT分析,Jerome McCarthy(麥卡菲)的4Ps、金偉傑(Chan Kim)的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及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的破壞式創新(Disruption Innovation)等,皆被視為每一位管理人員必須認識和掌握的管理知識。

但隨着時空的洗禮和驗證,企業界普遍發現這些由學術界發展出來的概念和工具,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失。這些管理知識不但不能有效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業績,更會帶領企業走向平庸化或甚至失敗之路。

究竟現時的管理知識和理論存在着甚麼問題?

當管理人要釐定策略或下決定時,他們的決策往往是建基於其對管理知識的認知水準,而認知主要有兩個不同的層面,一為管理的「尋常知識」(Common Sense),即大部分管理人皆擁有的管理理論或概念,另一為管理的「非尋常知識」(Uncommon Sense),即非一般管理知識或只有極少數卓越管理人才能領悟和擁有的管理智慧。

以「企業策略」理論為例,麥可波特的五力模式、基本策略(Generic Strategy)及價值鏈(Value Chain),自八十年代開始至今皆被視為企業在釐定競爭策略時的最重要分析工具和概念。在八十年代初期,因MBA的學位有限,故只有少數優秀的人才能進入MBA課程獲取這些理論知識。

基於「知識不對稱」的原則,故當時具有這些「不尋常知識」的少數管理人,多能協助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與業績。但隨着MBA及管理知識的普及化,這些曾被視為「不尋常知識」,都變成現時大部分管理人都共同擁有的「尋常知識」,而當企業或管理人本身又缺乏獨特的創意和謀略力,最終的結果是:市場上到處只是充斥着一大批極相似、缺乏差異性及沒競爭力的一般或平庸策略。故只擁有「尋常知識」或共同知識並不能真正提升管理的效能。

另一方面,不少管理人對於教科書中討論的理論,多不假思索,照單全收。事實上,每一個理論的建立皆建基於其特定的時空背景和基本假設,故實存在着一些應用上的限制和缺點。

以五力模式為例,這個被譽為策略學中最常用及有效的市場競爭度(Competitive Intensity)和商機(Opportunity)分析的工具。假設在十多年前,柯達(Kodak)只根據此工具作市場分析,它就只能認知到潛在的主要競爭對手,僅為其處行業內的其他攝影膠片(Film)製造商,例如富士,但不能察覺到它們或可能是來自另一行業——數碼科技(Digital Technology)或智能手機。

另一個例子為谷歌(Google),如果當年Google在創業時,只以五力模式尋找市場商機,相信今天Google既不能發展出今日的經營模式,也不能成為網路平台(Online Platform)的領導者。企業環境不斷改變,時空的轉移往往令到不少企業在過去賴以生存或成長的管理理論或模式失效;將一些曾正確及有效的「尋常知識」變成無效能或甚至引領失誤的「非尋常錯誤知識」——即只有少數卓越管理人才能洞察、分辨和不依據的錯誤知識。

如何成為具智慧的管理人

要成為一個「一般」的管理人,我們需要的只是「尋常的管理知識」,即掌握書本上的管理理論與概念;但要成為一個「卓越」的管理人,我們不但要有分辨正確與錯誤管理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擁有「非尋常的管理知識」,即管理的智慧。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每日學習有助增加管理人對「尋常知識」的認知,但擁有知識,並不定擁有智慧。而 「為道日損」則是追求及悟道的其中一途徑。日益是「加法」,日損是「減法」。要提升管理智慧,管理人必須能掌握「損之又損」之道。

首先,管理人必須能自我反思,思量企業過去一直賴以營運及生存的營運模式和管理理念是否已過時、失效甚至錯誤,以能作出修正,甚至捨棄的決定,這點有助減低企業失敗的機會率。不過這個過程不但需要管理人個人的洞察力、前瞻力,更需要的是他們有能捨棄的決斷力。

其次和更重要的是,要成為一個卓越和成功的企業,企業需要的不是一般或與競爭對手相同的策略,而是與眾不同的獨特策略,但創立一具成效的獨特策略,不是一個一蹴即至的過程,而是一個經歷嘗試、驗證、失誤、修正;然後不斷重複以上步驟的發現和體驗過程,而最終或能提煉出「非尋常知識」或不一樣的有效獨特策略。能領悟「為道日損」、「轉識成智」的管理人,才能掌握管理之大道,帶領企業邁向卓越和成功之路。

作者為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