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8日
和台灣老友談起教育改革,最大的效果是消滅了苦幹的人,青年人都被灌輸了「不能輸在起跑線」的理論。
有時間去學習了一大堆「才藝」,卻沒有學到辦事的「才能」和日後與同事相處的情商EQ。人生除非夭折,都是在跑馬拉松,起跑領頭而能到終點似乎是沒有,很多青年連終點在何方都未知,所以有心人說,要重新再上學,一定要教EQ,其他科目只是輔助。
見工無論問什麼,老闆最終想請一個有辦事才能和知道方向的人。情商是什麼,東方智慧是情感的陰陽、敏感和鈍感而已,在了解事物要敏感,要應付事態不妨鈍感。
二十一世紀何以處處都躁,因為沒有鍛煉過鈍感,而一味要敏感。這一點日本官房長官最擅長,一遇中國問題就極度遺憾,由慰安婦到南京大屠殺申遺成功,都是如此,完全不知鈍感為何物。
何謂鈍感,筆者有四個感悟,一是現代作家高陽,他的歷史小說充滿了「事緩則圓」的例子,很多事等一等,解決就能圓滿,不必爭出頭;第二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不聾不啞不作翁姑,當祖父母也如此;第三是張三丰太極中的「四両撥千斤」,以柔制剛,借力打力,以守為攻,美國人則專門「大石壓死蟹」,在國力轉弱後自然失靈。美國企業仍是「直接對抗」為主,所以在中國失靈亦由此。
第四是魯迅的「阿Q精神」,在暫時無解決方案時,可以自我安慰自我痊癒,不必力爭。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完全無助於心理治療,青年人要及早入世,多思考此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Publicis王國一分四埋隱憂 |
上一篇: | 辦幼兒教育的自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