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
11月17日,周二。本報投資分析部「信析」專欄大字標題:〈最驚美滙〉。驚什麼?還不是第三季噩夢重演,以為好了的傷口再度痛起來。
專業投資者快人一步,最新倉位部署很大程度已反映「信析」提及的「驚」,且你驚佢唔驚,基金經理試圖借形勢撈一筆。
寫好了的劇本,不一定就這樣演下去,意想不到的枝節縱無法令結局改寫,惟只須引入變數,已足令劇情峰迴路轉。
最擁擠的交易
美銀美林剛發表了一項對環球基金經理進行的調查,受訪者被問及目前「最擁擠的交易」(the most crowed trade)是什麼。最多人回答的是Long美元,排第二、三位的分別是Short商品類股票和Short新興市場股票。由此可見,「信析」提及的美滙轉強拖累商品價格,資金有再次大舉流出新興市場的機會等情境,在歐美貨幣政策進一步背馳正式發生前,已在專業投資者的倉位部署上反映了七七八八。
美國上月就業報告異常強勁,數據公布後,主席耶倫和其他聯儲局高層,言論重點皆落在美國經濟好的一面,加息預期因而有增無減。巴黎連環恐襲發生後首個交易日,美股非但未見恐慌性拋售,反而在跌足一周後顯著反彈。股市並沒有被恐襲震散,減低了聯儲局因應市場動盪押後加息的可能,利率期貨市場繼續預期美國12月加息機會接近八成。
強美元是2015年許多市場人士的「口頭禪」,但從美滙指數走勢觀之,首季高見100.33以來,窄幅橫行了足足半年,一度令人懷疑升不上會否回落。美滙指數真正重拾強勢,是聯儲局10月議息後的事。
最驚單邊爆上
在10月議息與美國公布「超強」就業數據之間的十天八日,決策者本有機會把市場注意力引向通脹尚未達標這個點子上,但鷹派固然沒有理由這樣做,鴿派亦未「把握機會」左右市場對加息的預期,就業報告發表後,鴿派自更乏藉口。
同一時間,歐羅區公布的數據顯示龍頭德國增長動力減弱,而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上周於記者會上提及歐羅區通脹過低、經濟下行風險增加,意味歐洲央行下月初極有可能加碼量寬,巴黎恐襲只會令德拉吉更難改變主意。
從牌面看,「信析」最驚的美滙單邊爆上,商品價格雪上加霜;資金再度視新興市場為「禍水」,撤之離之惟恐不及;強美元令大企業盈利受壓,美股再試8、9月低位……種種市場一度淡忘了的情境,恐怕將一次過重現眼前。果真如此,Long了美元、Short了商品或新興市場的「大鱷」,豈非坐定粒六等收割?
正如前述,寫好了的劇本未必會原封不動地演下去,結局縱使仍是那個,情節稍作修改,觀眾反應可能已很不一樣。
基於這個懸念,聯儲局本周三公布的10月議息紀要,讀者得金睛火眼(目及)實。花旗外滙高手Steven Englander建議投資者注意四個可能被低估了的「鴿派風險」:
一、聯儲局12月加息的決心,不如市場想像般大。換句話說,決策者雖傾向於下月為利率正常化揭開序幕,但成事機率遠不及市場預期的八成高。反過來說,與經濟、金融以至恐怖活動相關的震盪,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可能被市場低估。
二、議息紀要「確認」12月加息事在必行,但聯儲局官員費盡唇舌,引導市場相信未來加息步伐將極其緩慢。
三、議息紀要強調局方對通脹預期和經濟活動轉弱的關注。
四、花在美元強勢壓抑物價和企業盈利的筆墨較預期多。
Englander雖把美元列作最後一個「鴿派風險」,重要性好像低於第一至第三個因素,但老畢反而覺得,足以改變「觀眾反應」的,正正就是第四個風險。文首已提到,美滙指數真正重拾強勢,是聯儲局10月議息後的事。議息紀要若顯示決策者對當時尚未轉強的美元有過熱烈討論,那便間接說明加息對美元和通脹的影響,在聯儲局諸公心目中份量非同小可。
四風險逐個捉
美國與歐日貨幣政策背馳乃大趨勢,不會因議息紀要內容輕易扭轉,但Long美元已成為天下第一crowded trade,市場預期只要稍為改變,按照強美元本子搭建的長倉短盤,「出狀況」並不令人意外。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滬港通周歲:來年好今日!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