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
11月5日,周四。全城第一熱話,非樓價「陰跌」莫屬。《信報月刊》打鐵趁熱,針對樓市轉角做了一個專題,主流意見是大瀉難,跌兩三成卻「冇走雞」。
今時唔同往日,辣招令投機成本大增,炒家幾近絕跡。根據《信月》的數字,1997年確認人轉售比例一度逼近10%,今天只有0.05%,跟以往一個人揸住幾個單位,樓市一有風吹草動馬上要賣樓「去槓桿」,不可同日而語。樓市由用家主導,業主持貨能力自然較強。
新樓平過二手
發展商的財政實力雖亦遠勝九七,但從一手動能觀之,業界近期加速去貨,大有在樓市調整惡化前積極套現之意。最新例子是會德豐地產將軍澳CAPRI推出首批單位,扣除折扣後,折實平均呎價萬二,低於同區二手樓價。從推盤和定價策略,發展商對後市態度如何,可思過半。
以香港樓價之高,即使回落兩成,亦不代表許多人可以因此而實現「上車」夢想,只是離升呢業主近一點而已。樓價跟打工仔收入脫節,並非香港獨有現象,瑞銀最近便發表了一項調查,得出全球最大樓市泡沫不在香港而在倫敦的結論。該行根據樓價對入息比率、樓價對租金比率和其他因素,編製了一個環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倫敦高踞榜首,香港「屈居」次席,悉尼、溫哥華分列三四,三藩市則在頭五中敬陪末座【圖】。
上述排名與每年發表一次、按負擔能力對號入座的Demographia國際樓價調查大同小異,但香港在後者的報告中年年「考第一」,瑞銀的調查卻顯示倫敦樓市泡沫比香港還要大,令人稍覺意外,難怪有上不了車的當地市民苦中作樂,揚言倫敦「奮鬥」多年,終於「出人頭地」,在國際樓市排名中壓倒香港。
倫敦樓有多貴?瑞銀報告指出,以一個645方呎住宅為例,樓價約相當於服務業熟練從業員平均年入14倍,與租金相比則約30倍,兩項指標均創了歷史新高。
負擔能力「無譜」
類似比較,令人想起香港媒體經常掛在嘴邊的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買得到樓,聽落好清脆,但同一幢樓,層數景觀不同,售價租金相差可以很明顯;服務業範圍那麼大,不同工種薪酬天差地遠。
為求計算方便硬生生定出一個均值,真的能準確反映「負擔能力」嗎?然而,有一點應該錯不了:近兩三年倫敦樓價升勢較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參考瑞銀報告,2013年初以來,倫敦實質(經通脹調整)樓價整體漲近四成,較2007年金融危機前的峰值高出6%。
有兩點值得注意,一為倫敦和英國整體實質工資期間跌了7%,二為英國全國實質樓價較2007年峰值仍低18%。從這兩點可見,倫敦樓價非但跟市民收入嚴重脫節,與英國其他地區樓價相比亦呈各走各路之勢。瑞銀把倫敦「捧」為全球樓市泡沫之首,並非無因。
調整乃全民共識
話明泡沫,遲早會爆,誰是「一哥」,拗來無謂。不過,推動兩地樓價升至一般人買不起的水平,原因不外有三:一、寬鬆信貸環境;二、住宅物業供應不足;三、海外富豪把見得光不見得光的資金泊進當地房產,令樓價貴上加貴。
泡沫幾時爆破冇人知,但瑞銀在報告中提及一項統計,對解開這個謎團或有幫助。1985至2009年,每當樓價泡沫指數處於「估值偏高」(overvaluation)的上端(以1.5為限,見【圖】),不出三年,價格便會調整,實質跌幅為三成,準繩度高達95%!
港樓調整兩三成已是全民共識,倫敦又話跌三成,泡沫鬥餐死,且看回落時誰跌得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投資長勝哲學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