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0月26日

許百堅 珠三角發展

時間不等人 時機更不能錯過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今天召開。眾所周知,每次「五中」的重要議程就是確定下一個五年規劃,這次將是「十三五」。自「十二五」開始,中央政府將港澳發展一併考慮在內,所以港府有官員稱「按慣例會有一章講香港」。

5年前,當「十二五」將香港納入規劃時,在香港頗有一番爭議。正面意見認為香港能融入國家發展大戰略,將有助香港乘國家發展的順風車,更好地整合協作,互補長短,形成一加一大於二。反對的人則擔心「被規劃」了,香港會失去自主,被主宰。有人甚至把融合斥為「賣港」。

總結「香港第一個五年被規劃」,中國整體經濟發展令舉世側目,各地方都大體按當年規劃藍圖換上新裝,踏上新的發展台階。反觀香港,依然步履蹣跚、停滯不前,奔命於修補破車漏瓦。甚至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各種固有相對優勢都在逐漸磨滅中、消退中。港深不見協作,粵港不見分工,而粵深的經濟發展則先後超越香港。在他們的這一波發展中,香港並沒有乘到多少便利,他們的順風車自己開走了,香港獨留在原地。這是否「不情不願」所致。

5年過去,又是新規劃的時候。內地對新規劃的前期準備基本完成,只差拍板決定,香港應該如何面對這「第二個五年被規劃」呢?對此社會卻幾乎沒有片言隻字的討論。也許,並不是分歧已經消失了,共識了,而是社會太累了,累得再無心力爭論。但不提,問題不會自己消失。

中國內地的發展和崛起是全世界都不能迴避的議題,香港就在旁邊,尤其不能例外。我們是自絕於她的發展?抑或參與她的發展、借助她的發展?社會應該早定共識。或許有人會認為,融合參與與否,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毋須刻意為之。但積極與消極的取態,決定行動的方向和步伐,時間不會等人,時機更不會等人,等到「餅仔」已經分完,剩下的就是「水尾」。

中國服務業市場世界最大

去年的佔領運動實際就是部分香港人拒絕中國的運動,當中的極端者甚至要拒絕中國的一切。有的朋友說,我們反自由行,因為我們不要服務大陸。

香港的產業結構,服務業比例超過九成,中國大陸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服務需求者,香港不做她生意,要做誰的生意?亦有人說,不要開口閉口講發展,我們不需要,我們寧願復耕農業。不發展可以,但要不要改善生活?復耕農業能改善多少香港人的生活?又是否符合大多數港人對改善生活的憧憬?這些都是香港社會必須慎思的問題。

回顧香港的發展歷史,實際上在每一個階段,都少不了中國內地的因素。甚至可以說,基本都是藉內地因素促成的。

首先,英人割佔香港,本身就是為了與內地做生意,否則「無人無物」的邊地小島,如何引英人垂涎。而香港開埠靠的是誰?並不是當時幾條村的原住民,而是大量從珠三角南來的廣府人。

所以,是一群內地人來香港,幫助英人與內地做生意,才建設起香港,才為香港開埠。過程中全是內地因素,香港涉及的,只是水和土。也因為此,原本講客家話圍頭話的港九新界才會變成講廣府話的地方,廣府話才會鵲巢鳩佔,成為了本地話,廣府文化才會成為本地文化。

此後百年到日治時期,情況基本相同。作為一個貿易港口,所貿所易,都關內地,香港只是作為買辦中間人,為中外買賣雙方提供服務,賺取服務費。這就是戰前的香港。而這百年間,香港的主要勞動力仍然是各地南來的內地人,「土產」的勞動力其實只佔少數。為香港奠基的,還是內地人、內地因素。

日治將香港歷史拆為兩截,前後並不完全銜接,關鍵是前後的「香港人」並不完全銜接。日治三年八個月,對香港各項基礎摧殘殆盡,香港原有人口大量避走內地,減少過半。香港各方面都基本陷於停頓,生機寂然。

因此戰後重建,可說是從頭開始,從零開始。而這時期,又是大量內地人南來,補充了香港人口,帶來了新的勞動力。新增的人口更倍數於當時原有的人口。

有部分人喜歡把香港戰後的經濟發展歸功於英人建立的制度。制度固然重要,但更合乎客觀事實的結論是,這只是鼎足之一,其餘二足是上海的資金和廣東的勞動力。三足合力打造了香港的戰後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而三足之二都是內地因素。香港個別地區曾有「小上海」、「小福建」等稱號,電台過去長期有多種方言廣播,足證香港人口「外援」之盛。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土產香港人」才超過「外來香港人」。

中港兩地尋求互補

至八十年代,又是內地改革開放,正好為漸現艱困的香港製造業提供出路,從而帶來了八九十年代的黃金繁榮。

因此,回顧香港百多年的「成功」,一步步都是內地因素,都是與內地互動的成果。今天部分新生香港人主張割離內地,甚至鄙視與內地做生意,反對一切與內地的經濟整合、分工合作。但是,拋捨內地因素之後,香港還剩什麼?

回到中國「十三個五年規劃」,香港「第二次五年被規劃」。把香港納入規劃,就是在作宏觀布局時,一併考慮香港的情況和需要,與內地避免錯配競爭,尋求互補合作,揚長避短,促進協同效果。這樣的「被規劃」,對香港是福是禍?更重要是,規劃只是意見建議,對香港沒有硬性指標,接不接受香港自主決定,就像過去5年一樣,這對香港有什麼壞處?

中國正在重訂世界秩序,積極參與分工,可能分得一片「餅仔」;抗拒猶疑,或者只剩「殘羹」,或者一無所獲,最終必被新秩序拋棄。因此,香港當前處境,應該積極主動向中央政府提出我們的設想要求,爭取成為「規劃」。而不是繼續蹉跎,坐失最後的自救機會。

作者為理工大學CBC副研究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