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0日
筆者上周分析了當前全球經濟的四大風險火頭,本文聚焦中國經濟情況。
十八屆五中全會將於本月底召開,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如何處理國內經濟面臨放緩的問題。由於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加,大部分數據都不太理想,在這次五中全會可能討論把「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從「十二五」時期的7%下調至6.5%的可能性。
無論預期目標是否下調,為了國家經濟長遠穩定發展,在未來幾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速度都將進一步加快。未來數年,中國面臨的問題非常多而且複雜,這些問題都不是短期形成的,國家領導人需要的智慧和決心將是巨大無比。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還是充滿信心,她說,中國經濟並非完全是「前景黯淡」,經調整後,中國經濟還是能重新回到上升軌道。
短期內,政府對房地產市場「鬆綁」。不實施限購的城市,居民首套房貸首付比例自三成調降至25%,此舉有利釋放購房需求,有助刺激房地產投資。不過,若房地產不再去產能,反而積聚泡沫,非根本解決經濟問題之道。深圳一些地區部分樓盤房價已經超過九龍,如華僑城的波多菲諾和香蜜湖的香蜜湖一號,這令人很難相信,但這就是內地的情況。
事實上,今年8月到9月間,深圳房地產市場於一個半月內上升了30%,其中的原因,相信是經股災後,老百姓對股市失去信心,以致把資金投放到實物資產。如今房地產成為老百姓的一個避險地方,這樣會否又觸發另一個泡沫,目前很難說。相對其他城市來說,深圳已算是比較好,因為當地對地產物業的剛性需求比較大;至於其他城市,形成泡沫風險不可抹殺。總之,一線城市樓價還會上漲,二線可能有小幅回檔,但三線城市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另外一個看房價未來是否會持續上漲的因素,就是空氣品質。最近珠海、深圳和廈門的房價為什麼還能持續上漲,就牽涉到空氣品質的因素。北京、河北、山西等霧霾嚴重地區,很多經濟上較為寬裕的家庭,已將家裏老人和小孩送往空氣較好的地方居住。霧霾也是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
美國加息中國減息
從環球經濟發展形勢看,今後未來兩三年,當美國進入加息周期,而中國則進入減息周期,筆者比較擔心的發展有兩點:
第一,房地產泡沫。當中國進入減息周期後,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房地產的價格相信仍不會下跌,屆時,所形成的泡沫規模也會增大。第二就是中國資金外逃,即是與此同時,美國加息,中美兩國的利率差進一步接近,在此消彼長下,人民幣貶值預期會持續增強,在這種情況下,擔心內地資金溜出去的速度會更快。
8月份,中國資金淨流出是1400億美元,希望8月份的數字只是一個特殊狀況,若情況不變,按此數目乘12,則中國一年從國內溜走的資金便高達1.7萬億美元,數目與筆者較早前文章論述的1.2萬億美元還多。如果中國內地資金出走的規模每年達到1.5萬億美元,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0萬億美元或60萬億元人民幣)的15%。這樣會有什麼後果呢?
以企業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分析資金外流情況,國家這個資產負債表顯示資產創造的速度(GDP增長率只有7%),趕不上資產流出去以及負債增加的速度,對國家的財務報表來說,就是中國的「淨值」在下跌,「淨值」下跌勢必影響到人民幣的滙率。
可以說,若然中國經濟下行之勢未能止跌,或者國內資金外溜的情況持續不衰,則人民幣貶值壓力就會加大。未來三年左右,不排除人民幣滙價會貶值10%以至15%。以這個速度平均計算,則人民幣每年差不多要貶值4%至5%之譜。
目前,中國經濟是否「保7」已不是那麼重要,反而是要重視老百姓的生活感受。當經濟數據已經與老百姓切身生活感受不相干時,經濟數據無論是多少,也就沒有太大意義。
如今在經濟全球化下,一國經濟發展的關鍵策略,更多着眼於市場的規模。中國經濟過去高速發展,內部的市場規模起一定的作用。目前美國也意識到本國市場規模和人口不足的問題。美國人口只有3.3億多人,中國逾13億,是美國的4倍,同樣,印度人口已逾11億。以往美國的人均收入是中國或印度的20倍、30倍,現在這個差額已在減少。當中國和印度的人均收入增加到美國的三分之一時,中印的經濟規模就超過美國,這時候世界格局可能會產生相當的變化。
借來時空資金人才
很顯然,過往的經濟發展模式很靠製造生產,但未來的發展則是靠消費拉動。在全世界變得更為透明和流通時,一國的人口規模和人口質量,很大程度決定了該國經濟發展的力量;人口的質量亦決定一個國家研發及創新行業的發展,而這些的基礎就是制度,包含教育制度、人才培養和引進制度,以及知識財產保護制度。
20年前,很多研發都在美國境內進行。目前,美國國內很多高級的科研機構,差不多有一半研究人員是黃種人,包括中國的留學生精英。
如果中國能夠在保護知識產權上有所改善,確立完善的制度,這批人才可能會回流中國尋找機會。事實上,美國之所以在政治經濟各方面執世界牛耳,就是透過良好的制度、充滿各種各樣發展機會、對外開放予最優秀的人才和資金,成就了大業。
用美國和香港發展經歷來打一個譬喻,香港回歸前的成功,是建立在「借來的土地和借來的時間」基礎上。美國亦復如是,迄今仍然是靠「借來的錢」和「借來的人才」去保持充沛的經濟發展動力。
中國夢與人民信心
美國歷史上引進最好的幾批人才,除了當年搭乘「五月花號」,逃離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就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了逃避納粹從歐洲來的猶太人。這些人當時都遭受生命危險,而美國就是他們唯一的避風港和發展未來的地方,所以就像過了河的卒子一樣,沒有退路,只能拚命的為自己的家庭和美利堅合眾國工作。他們什麼都願意做也能做,美國的近代發展就是靠這些移民的拚勁創造出來。
但最近30年或40年美國已變了,經濟發展上去後,美國人已慢慢忘了他們的祖先如何辛苦謀生創業。可以說,近代美國經濟是靠消費拉動和金融優勢來建構經濟力量,美國一般大學生傾向報讀商學院和法學院,喜歡在舒服冷氣房裏通過提供服務賺些「輕鬆」錢;至於體力勞動的製造業或靠腦力的工程或科研工作,因為太辛苦並不願意去做。
反而一些歐洲人、印度人和中國的工作人口對此沒有很大抗拒。美國這種社會發展形態,是其整體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弱點。此外,除美國外,很多地方的高等教育和高等研究機構都有相當蓬勃的發展,像國內、新加坡、南韓、台灣和香港。有了這樣的環境,高等人才的培養不一定靠美國,也讓頂尖人才可以多留在本土,或是讓在國外學習完成或工作一段時間的高級人才可以回流。
總括來說,若中國能夠在保護知識產權作出徹徹底底的制度改革,營造良好的創新土壤和發展環境,目前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年輕留學精英才有回流國家的誘因,一旦美國減少得到「借來的資金」和「借來的人才」,未來美國經濟便不容易跟世界主要的經濟體競爭。究竟中國能否一竟改革全功,逐步實現「中國夢」,其中關鍵是政府如何重建老百姓對未來的信心。
﹝本文由科技大學商學院傳訊部筆錄,顏至宏教授口述及整理定稿。﹞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財務系客座教授、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海外投資風險多 國策因素要清楚 |
上一篇: | 加息無期有利商品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