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
10月15日,周四。日前寫應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Angus Deaton)針對薪酬水平與情緒福祉(快樂)的研究,壇友「星斗市民」回應說,年薪7.5萬美元(港幣58.5萬),如果要用50%供樓,莫說快樂,連生活滿足否都成問題。「星斗市民」即是星斗市民,道出了許多港人的心聲。
老畢也是平凡不過的星斗市民,一見7.5萬美元這個數字,第一時間將之換算成港紙再除以12,極速計算出月薪。實不相瞞,反應所以如此快,全因腦子裏盤算着的,正是壇友提及的供樓問題。
再談生活滿足感
何以當時不順藤摸瓜,圍繞港人最關心的「磚頭」加以發揮?那是因為查證原文後,發現兩位諾獎學人(與迪頓聯手進行研究的乃2002年獲經濟學獎的卡納曼〔Daniel Kahneman〕)立足於民調的研究,跟坊間理解頗有出入,遂改變初衷,着力追本溯源,不作借題發揮之想。
在下對原文的理解是否準確,還望識者賜教,但研究結論在開場白已寫得一清二楚:「高薪買得到生活滿足感,卻買不到快樂。」從壇友留言的這一句話:「……如果要用50%供樓,莫說快樂,連生活滿足否都成問題。」可見「星斗市民」把快樂置於生活滿足之前,在「層次」上高一級。壇友口中的「生活滿足」,指的該是應付日常開支,柴米油鹽是也。
迪頓和卡納曼的研究,對情緒福祉(emotional well-being,即一般人理解的快樂)和生活滿足感(life satisfaction)的定位,跟「星斗市民」剛好相反,生活滿足感在「層次」上明顯高於情緒福祉,且並未發現薪酬去到某一水平,生活滿足感與金錢的關係便不復存在,跟情緒福祉有異。
或者可以這樣說,什麼樣的生活才足以讓人產生滿足感,答案因人而異,但為了追求心目中的理想生活,人免不了要承受種種壓力以至情緒波動(負面正面都有),這就是實現理想生活必須付出的代價。
理想生活通常可以用金錢堆砌出來,高薪買得到生活滿足感,卻買不到快樂,是一個不論從理性還是感性着眼皆令人信服的結論,不必窮兩年查訪數十萬人,大概也可想像得到。
對香港市民來說,怎樣方能令人對生活感到滿足?這當然亦沒有one size fits all的答案。不過,實現置業夢想,該是不少人的標準回應。本港年輕一輩要憑個人努力買樓「上車」,愈來愈遙不可及,他們之中有多少人既不快樂又缺乏生活滿足感,本港學者也許有必要進行一次深入調查,發表符合港情的研究報告。
青年置業難
老畢最近看了一篇由英倫銀行研究員May Rostom發表的網文,針對的雖是英國青年置業極難, 惟情境、論點無不似曾相識,把地點改頭換面,說的不就是香港嗎?
Rostom指出,英倫銀行維持超低利率,有助支撐樓市,令泡沫不致話爆就爆。然而,英國樓價並未像美國般經歷深度調整,回到足以讓首置買家「上車」的水平。年輕一族實現置業夢想,更因樓市隨經濟復甦、工資卻無寸進而變得愈來愈難。
1996年,倫敦樓價對首置買家年入比率為2.6,十年後樓價觸頂,負擔比率達7.2,其後隨樓價回落而下調,金融海嘯期間跌穿6。
可是,倫敦樓價近年重納升軌且愈漲愈急,樓價對首置買家年入比率,目前已達9.4【圖】!對港人來說,那可能算不上什麼,但Rostom提出兩點,值得大家深思:
一、1971至1980年出生,以及1981至1990年出生的英國人,即我輩口中的「七十後」和「八十後」,縱使上得了車,亦須很長時間方能還清樓債,部分人還有學生債務在身。然而,這兩個年齡組別薪酬相若,可見英國工資呆滯不前,要追上置業後激增的債務,近乎不可能。英倫銀行若收緊銀根戳穿泡沫,樓價也許會回落至更多年輕人負擔得起的水平,惟對已經上車且揹上一身債的人來說,樓市泡沫爆破,跟災難何異之有?對央行而言,低息等於樓價居高不下,高樓價等於高負債,高負債等於英倫銀行不敢貿然加息,樓市泡沫愈吹愈大……好一個看不見出路的困局。
兩代貧富懸殊
二、低息高樓價令較年長且已置業的英國人財富水漲船高,他們可能同時擁有其他資產,令貧富兩極非但在收入和社會經濟層面惡化,且跨越年齡世代,年長年輕,所得日益懸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反彈短線「達晒標」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