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0月6日

曾國平 經濟3.0

耶倫看通脹 傳媒屈耶倫?

最近美國公布了兩項重要數據:第一,在8月份,以個人消費支出(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計算的按年通脹率只有0.3%,扣除食物和能源後有1.3%,保持平穩,毫無上升的趨勢。第二,9月份的就業情況不太理想,非農業職位增長只有14萬,較不準確的住戶調查更錄得下跌,7、8月份的就業數字則向下修正。同時,名義工資增長仍低,跟物價的低通脹吻合。如此數據,必減低了美國聯儲局今年加息的預期。

唔係喎!明明耶倫話今年會加息,數據差又有什麼關係?

上月底我看到幾個本地報章的標題:「耶倫強調今年內加息」、「耶倫重申今年內要加息」,更有直接的寫「耶倫:今年內會加息」。我心諗,聯儲局主席講得咁斬釘截鐵,應該是驚天動地的大新聞,為什麼不見英文傳媒大幅報道?抱着求真的精神,我到網上翻查一下耶倫的原話。

儲局主席的政策觀

事緣耶倫在美國麻省一間大學發表演說,題目為《通脹動態與貨幣政策》(Inflation Dynamics and Monetary Policy)。耶倫回顧美國通脹自60年代以來的歷史,講解通脹的壞處,再詳細講解金融危機以來到最近的貨幣政策。

根據我這個經濟學者的分析,演說的內容頗為沉悶,在場的聽眾應該有七成人釣魚、三成人瞓着。據報道,現場悶熱侷促,耶倫講到有點不適。以我的專家角度看,應該係佢自己悶親自己,同現場環境沒有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耶倫在演說中提到貨幣政策「漫長的滯後現象」(a substantial lag)。這個相信是來自佛利民的說法,本來指的是貨幣供應的影響,是以佛利民支持固定的貨幣增長率,以不變應萬變。耶倫想借此指出的是,聯儲局的加息即增加聯邦基金利率,對其他利率以至整個經濟,可能要一段時間後才出現影響,所以要未雨綢繆,在通脹未超過2%的時候就要出招,因為過了2%關口時已經太遲,屆時聯儲局可能要大幅加息來抑制通脹,反而會帶來震盪。耶倫很小心,沒有引用佛利民的原句「又長又多變的滯後現象」(a long and variable lag),以免跟自己的觀點有衝突:如果在通脹前加息,意外引來經濟巨大的反應,那怎辦?

何謂出招應付通脹的合適時候,耶倫當然沒有明確答案。如果通脹平穩多兩個月,年尾是否依然加息?我「大膽」預測今年聯儲局不加息,因為我跟耶倫等聯儲局官員一樣迷茫:失業率不斷跌,物價工資卻未見快速上升,到底菲利浦曲線是否已失效,還是美國就業市場起了根本變化,改變了NAIRU(即跟平穩通脹對應的失業率)?耶倫在演說中就提到菲利浦曲線之「難以應用」。中國經濟的暗湧,其影響是否只是地區性,還是會為全球帶來衝擊?為了迴避風險,今年利息難加得落手也。

今年一定加息?

話說回頭,咁耶倫係咪話一定加息先?聽聽她如何總結:

"Most FOMC participants, including myself, currently anticipate that achieving these conditions will likely entail an initial increase in the federal funds rate later this year, followed by a gradual pace of tightening thereafter."

這一句,其實是將會議後公布的經濟展望(Economic Projections)重提一次。那份幾頁紙的文件之中,記錄了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各位成員對未來利率的看法,而的確有大部分成員認為今年內要加息。不過,這是舊聞,不是新聞,耶倫根本沒有透露什麼新看法。再看演說中的其他段落,不外乎重提低通脹的因素終會消除,但美國經濟仍面對許多不確定性,隨時有需要再延遲加息。整篇演說,立場其實跟最近一次的會議結果差不多。

睇來睇去,都睇唔出「今年內會加息」、「今年內要加息」的訊息。

令本地傳媒報道今年內會加息有兩個可能因素:一,本地傳媒明知耶倫沒有這樣講,都要作大標題先聲奪人。二,本地傳媒朋友工作繁忙,隨便看看相關的英文報道,根本沒看過演說原文。看幾篇報道的內文,皆沒有標題的語氣肯定,比較接近事實。似乎「標題黨」是真正原因。

報章的標題亂來有點搞笑,看完錯標題再借題發揮就更有娛樂性。有財經專家就信標題為真,話耶倫短時間內「由鴿轉鷹」,令市場「大感意外」。令人大感意外的,是幾個標題都來自本地的大報大傳媒。「呃like」的新聞再加上是但的分析,似乎不是網媒的專利。

不過,當瑞郎上升方向都可以搞錯,老屈一下聯儲局主席,相比下只是碎料而已。

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客座副教授/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