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9日
6月8日,周一。「價值物語」欄主郝承林日前提到,位處「鹹淡水」交界不一定兩邊不討好,懂得反其道而行,未嘗不能左右逢源。郝兄建議投資者以內地心態看港股、以外資眼光看A股。
MSCI把A股納入旗下新興市場指數的檢討結果公布在即,此刻談論「鹹淡水」,正合時宜。說句心底話,我並不同意內地股民特別不理性的說法(屬另一話題,跟郝兄文內表述完全無關)。認為盲目跟風亂炒一通乃A股獨有現象,對「大媽」未免不公。
散戶奢望一朝發達
你敢說,香港以至美國的散戶,入市前人人做足功課,對所購入股份的基本因素瞭如指掌嗎?本港財經台一天到晚都有聽眾打電話問「冧巴」,美國聲稱仙股可變蘋果的股海術士多如牛毛。有求方有供,凡此種種,足以證明貪念人皆有之,散戶奢望一朝發達,並無國籍市場之分。
這種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老散」心態,為濫竽充數的「專家」造就了可乘之機,藉販賣又昂貴水平又低的投資通訊,大賺無知股民的錢。另一邊廂,媒體主持人也許沒有誤導之心,惟每天都要應付輸打贏要的散戶,還須確保言論不損及廣告客戶米飯班主的利益,「財演」們不避重就輕,又能怎樣?類似現象全球皆有,不見得只在內地股民身上才應驗。
「大媽」所以成為A股獨一無二的標記,主要還是因為內地股市開放程序仍低,散戶佔交投比重高得不成比例,遠不如機構投資者主導的香港和歐美股市成熟。
不管MSCI本周如何取捨,A股早晚將成為指數家族一員,能否逐步改變散戶與機構之間的嚴重失衡,為內地股市注入正能量,才是整件事的重點。
散戶愛跟風舉世皆然,但世上沒有任何地方「大媽」多得過內地。這個特點,為有心人製造了上下其手的良機。上月底,先有中證監宣布重點打擊六類操控市場行為,後有中央電視台點名批評編題材講故事的上市公司。
央視雖沒有直指榜上有名的企業「車大炮」,惟遭點名公司利用法例上的灰色地帶,從事不公不正的活動,訊息卻清楚不過。其中一種萬試萬靈的「魔法」,簡單得令人失笑:更改公司名稱。
易名企業股價飛天
正如郝承林所言,「故事」讓人有無窮的想像空間,科網、環保、醫療、零售,一眾概念爭姸鬥麗各領風騷。自A股去秋步入牛市以來,除了郝兄提到的數大板塊外,熱炒概念還有高鐵、娛樂等。更改名稱的內地公司,因應自身「需要」,選擇的新「門面」皆向上述概念靠攏。如此一來,生產家具的、賣媒的乃至做煙花的,一下子都變成了科網、娛樂以至高鐵概念股。
中國人有句老話,不怕生壞命,只忌改錯名。上市公司更名換姓後,股價果能一飛沖天,股民無不趨之若鶩。央視點名批評的公司中,包括改名天神娛樂的科冕木業。公司聲稱,更改名稱主要因為「轉型」,從主營地板及木製品變身網遊研發商。其他矚目例子還有新世紀變作聯絡互動、開元投資易名國際醫學、煤商愛使股份改稱游久游戰、本來做餐飲的湘鄂情變成了中科雲網、熊貓煙花易名熊貓金控、寶利來變身神州高鐵……例子太多,無法盡錄。
根據非官方統計,A股上市公司更名作實後,持股30天平均漲幅達10.07%,持股20天上漲概率達68.57%,當中不少公司在正式改名前股價已大幅炒高,市場中顯然不乏「春江鴨」。另一項統計則顯示,3月初至4月初,15家改了名的上市公司,股價平均上漲51%,其中翻一番以上的例子數不在少。
公司改名若意味業務徹底轉型,棄用舊字號完全有必要,但以上提到的例子,有多少是如假包換的變身,又有多少掛羊頭賣狗肉?A股歷史上更名次數最多的陽煤化工,連同現有名稱,用過的名字多達14個。你相信該公司主業轉變真的能跟上如此頻密的改名步伐、一而再地「脫胎換骨」嗎?
腳踏實地仍受累
企業喜歡用什麼名字有自主權,即使監管機構亦不能任意干涉。內地的情況令老畢想起世紀轉折期間,本港上市公司在名稱上加上.com或索性打正互聯網旗號,股價馬上與天比高。此情此景,與A股眼前的改名潮不是異曲同工嗎?
內地股市進一步開放後,外資也許真的會選擇業務穩健估值吸引的股份來買,惟A股充斥着上述名不副實的「易名飛天股」,泡沫一爆,循規蹈矩腳踏實地的股份,真的能不受拖累獨善其身嗎?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內銀股有望成領頭羊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