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
5月20日,周三。「踢波?唔係啩?阿叔分分鐘幾十萬上落,你叫我去踢波?」這段似曾相識的對白,大家可記得出自哪齣電影?之唔係星爺「翻生之作」《少林足球》囉。
戲中那位踩單車當揸波子的少林兵團成員(周星馳的哪位師兄,記不清了),口頭禪正是「分分鐘幾十萬上落」。
喂,老畢,星爺「無厘頭」個個都知,但點解人講你又講;《少林足球》對白關投資啥事?話明A股篇,當然有下文。上星期讀了《華爾街日報》一篇文章,講內地股民孖展炒股熱潮,題為Chinese Investors Are Staying on the Risky Margins。英文就有這個好處,語帶雙關且不失原意,一句staying on the risky margins,絕!
標題精警一件事,何故拖星爺落水?話說,《華日》文中提及一位張姓國企單位主管,深圳工作,去年開戶投資股票,500萬元(人民幣.下同)起家。即使在香港,以這個金額,已稱得上散戶中的VIP,惟實買實賣賺極有限,為了谷大投資規模,老張向券商借入1000萬元,運用槓桿駕馭狂牛。所謂升市一條龍,不出一年,老張的股倉價值翻了一番。
有前冇後打死罷就
賺咁多應該笑到合不攏嘴,可是老張不快樂。何解?卻原來,這位一年不到便賺了一倍的國企經理,某日在券商舉辦的「豪客聚會」中發現,席上不少投資者回報高達10多20倍。那倒非此輩眼光遠勝老張,回報驚人只因借得更盡,你做兩倍槓桿,我做夠10倍;券商孖展以外,他們還有其他信貸來源,一於有前冇後打死罷就。
眼見股友一個二個分分鐘幾十萬上落,自己所賺拍馬追不上,老張把心一橫,索性辭職專心炒股。據他自述,國企份工不怎麼繁重,但開一個鐘頭會,隨時令他錯失落盤的最佳時機,白白「犧牲」的利潤,抵得上一年人工。分分鐘幾十萬也許誇了一點,但為了雞肋吃不了雞髀,棄前取後何可惜之有?
老張的故事,道出了無數內地股民心聲,亦是當前A股投資生態的一個絕佳縮影。讀了《華日》的報道,老畢想及不少與孖展相關的數字,A股熱火朝天,大有一談價值。
孖展規模不同演繹
澳洲投行麥格理最近更新了4月20日發表的統計,先擇兩點一引︰
一、拜中證監上月廢除一人只能持有一個證券賬戶限制所賜,多達1280萬個新股票戶口於隨後四周開立。僅此四周,新賬戶數目便較2014年全年總數高出36%。
二、A股孖展持倉過去一個月持續上升,自麥格理4月20日發表統計以來,孖展持倉按月增加9.2%,達1.9萬億元,相當於滬深合計流通股市值的8.9%,破盡史上股市紀錄。
大媽炒股早非新聞,新戶千萬人盡皆知,上述第一點無甚足談,有趣的是第二點。麥格理採用的基準乃孖展持倉相對流通股市值,立足於神州「國情」,這個處理手法無可厚非,理由是政府持有的非流通股佔A股總市值超過六成,倘若一併計算,觀察內地股市未免「失真」。
然而,只計流通股亦有本身的瑕疵。流通股佔A股總市值不足四成,遠低於美股的94%,日股的75%以至台股的65%。在基數高低牽引下,A股孖展比重不無遭誇大之嫌。
基於這個考慮,孖展持倉佔絕對總市值(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相加),仍然有其參考價值。以此為準,A股孖展佔比約3.4%,非但高於美股目前的2.4%,較泡沫時代的日股和科網狂潮期間的韓股尤有過之,惟尚未及1999年的台股(4.6%)和1929年華爾街股災前美股接近5%的水平。
單計「死數」,假設總市值不變,A股要跟史上最瘋狂的例子看齊,意味目前1.9萬億元的孖展借貸仍有「quota」上升。然而,從老張的故事,老畢發現另一重點。此君所以筍工都唔撈,一心一意全職炒股,皆因知悉別人所賺勝他十倍,此輩資金來源不限券商孖展,還有或明或暗的其他渠道。
根據《華日》介紹,內地投資者為買股票而借入的款項,合共超過5萬億元,券商提供的孖展借貸僅佔當中三分一,餘額來自銀行和信託公司。所有渠道加在一起,A股槓桿肯定較前面提及的所有案例高,佔總市值大大話話有一成吧?除非監管當局全方位收緊股票借貸,否則單靠調控券商孖展,A股風險降得了嗎?
人性千古不變
「阿爺」的如意算盤是利用A股牛市創造財富效應,令內地經濟在地方政府和企業去槓桿的同時,仍能保持穩定增長。問題是,人的貪念一經撩撥,只會增加無法控制。老張見到股友分分鐘幾十萬上落,馬上棄高薪厚職如敝屣,嫌份工阻住佢發達。
眼下神州大地有多少個老張?數據是「死」的,人性卻千古不變,中國若能以此保持繁榮而不出事,全世界只好向「阿爺」寫個服字,那才叫unprecedented!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雙重落後股愈「整」愈落後 |
上一篇: | 勿被漢能嚇倒 太陽能有錢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