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
5月19日,周二。美股今年以來升幅雖只有兩三個巴仙,但唔覺唔覺又創了歷史新高。散戶其實一直在沽,哪麼誰在買?
美銀美林的統計顯示,2015年美股互惠基金累計錄得1000億美元資金淨流出,同期美股飽唔死餓唔親,惟上升趨勢始終未改。從【附圖】可見,美股互惠基金資金流向與標普500指數明顯背馳。流出美股的錢去了哪裏?美銀美林相信,美國之失,部分變作歐日之得;換句話說,這兩個地區的股市接收了流出美股的不少資金。
誰在背後發功?
失了的「血」誰來補充?該行認為,無法從資金流向數據捕捉的主權財富基金、退休金,以至中央銀行手影,齊齊在背後「發功」。
無證無據,確認難否定更難。美股調整遲遲不來,分析員總得找個理由來解釋。美銀美林的潛台詞是,互惠基金持續錄得淨流出,其他買家頂不了多久,投資者得為美股逆轉作好準備。
怎樣演繹是一回事,統計的參差價值卻不容抹殺。今天看到一份由富國銀行(Wells Fargo)發表的報告,檢視油價從高位劇挫一半後反彈,同期美股對油市發展的反應。
紐約期油自去夏高位暴瀉54%,今年3月於每桶43美元見底,其後約收復跌幅的一半。油價從高位回落五成以上,1980年以來合共出現過四次,平均跌幅達到63%,比今次還厲害。在這四次「油災」發生後一年,油價從低位平均回升七成,標普500指數則在油價見底12個月後平均上升20%。
「油災」的啟示
歷史不會簡單重演,惟值得注意的是,1980年以來的四次「油災」,兩次在經濟衰退(1991、2008)期間出現,餘下兩次則在經濟擴張(1985至1986、1996至1999)期間發生。
富國認為,美股在四次油價觸底後一年雖然都錄得升幅,但投資者應聚焦經濟擴張。兩者的分別是,在經濟擴張的日子,油價觸底後平均反彈103.5%;衰退期間,油價見底後平均只反彈36.4%。1986年油市復甦期內,標普500指數升市由能源和物料板塊帶動;1999年油價見底後,美股則由科技和電訊板塊領軍。
論跟今天的相似度,1999又不如1986。1985至1986年,油價從28.75美元跌至10.4美元;12個月後,油價回升至約19美元水平,即從低位反彈超過八成。有趣的是,美股各大板塊中,對油市復甦反應最強烈的並非能源而是物料,相關股份從低位狂飆四倍!
從股市角度看,1999參考價值不如1986,關鍵並非油價起落幅度,而是1999年正藉科網狂潮,美股盡是TMT(科技/媒體/電訊)天下,油價見底後一年,標普500指數升近二成,但全拜科技(升51%)和電訊(升17%)所賜,其他板塊乏善足陳,公用和必需消費品於油價觸底後12個月更各自下跌三成!
令人意外的贏家
對老畢來說,富國的報告引證了油價與經濟表現不一定存在絕對關係,衰退固可暴瀉五成,景氣亦可唔見一半,地緣政局、戰爭、供應狀況等因素對油價影響更大。令人意外的是,油價從低位大幅回升,能源不一定是最受惠的板塊,1986年押注物料,回報便遠勝油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盡顯領袖股風範 |
上一篇: | 內地炒股資金難回樓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