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5月19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Thank you, John!

5月18日,周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再向市民發出「溫馨提示」,港股次季起表現活躍,但環球經濟仍然不明朗,當市場累積一定升幅,出現調整只是時間問題。一如既往,財爺呼籲投資者「注意風險量力而為」。八字真言,Thank you, John!

港股或外圍每次大起大落,財爺或陳總都會發出類似警告,表面看是提醒市民審慎理財,實際上不無侮辱港人智慧之嫌。這邊廂,高官有言在先,市民投資大蝕不能怪政府;那邊廂,「注意風險量力而為」不等於叫你離場,投資者過於保守賺不了錢,同樣不能賴政府阻人發達。為官者,果真面面俱圓。

財經要員可否不打官腔,在市況劇烈波動時,像畢非德那樣,呼籲投資者視市場起伏為友而非敵;從愚行中獲利而非參與其事?(Look at market fluctuations as your friend rather than your enemy; profit from folly rather than participate in it.)

少做少錯滴水不漏

大家都明白,當官的有他們的規矩顧忌,即使政府中有識見高如畢非德之輩,為免講多錯多自找麻煩,最聰明的對策莫過於少做少錯滴水不漏。注意風險量力而為,真正意思是叫投資者自求多福。既然如此,老畢何妨在泡沫問題上多添一筆?

泡沫要吹得起,主要條件不離背後有一個動聽故事(科技革命改變世界、阿爺做莊要股市升);資金泛濫逼人入市(看今天股債以至屢創天價的名畫藝術品,答案已寫在牆上);供求側埋一邊,無緣無故炒到飛起(近期狂升慘跌的香港莊家股),以及專業投資者在升市中「焗追」,為保飯碗別無選擇。

債券泡沫略有不同,靠「三低」(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支撐,潛台詞則為環球經濟衰足十年。這個故事跟「動聽」當然南轅北轍,但十個人中九個人信,不動聽亦能吹出一個超級泡沫。

事業和花紅直接與資產表現掛鈎的專業投資者(基金經理),既是泡沫「推手」亦是「受害人」。違反本意高追搶貨,縱使悲劇收場,你輸人輸一鑊熟,基金經理多半不用賠上事業。眾人皆醉我獨醒,在牛市最瘋狂時離場,基金經理即時跑輸對手,眼前虧是吃定了。就當歷史最終還其公道,惟客戶流失飯碗不保,雪中送炭安慰一聲,豈非加倍悲情?

愈理性愈易「死」

強如老虎基金創辦人羅伯遜(Julian Robertson),科網後期亦難逃愈理性愈易「死」的厄運,誰會為證逆市有理,甘願賠上事業花紅?在老畢記憶中,英國資產管理公司Phillips & Drew基金經理Tony Dye是極少數「良心芬佬」之一,結果不出所料,給公司一腳踢走無得留低。科網爆煲後,Phillips & Drew連Sorry都冇句,遑論重新向Dye招手。

類似事例在基金業以外亦隨處可見,信貸危機席捲西方前,英國按揭銀行HBOS零售業務主管Benny Higgins眼見樓按風險激增,批核按揭不敢過於進取,以致HBOS給北岩銀行(Northern Rock)搶去不少市場佔有率,管理層一怒之下,炒掉此君。諷刺的是,兩個月後北岩擠提兼沒頂,英國當局逼不得已出手接管。

由此證明,不論是代客投資的OPM(other People's Money),抑或金融業決策者,為了確保客戶或受僱機構資金安全而遠離泡沫,無異於把個人事業置在刀口之上。「芬佬」、銀行主管並非烈士,誰願蹚此渾水?

注意風險量力而為?

本港引入強積金制度後,市民的部分財富無可避免地跟OPM決策誘因緊密相連。從以上事例可見,基金經理的個人得失跟客戶利益並不一致,市殘時怕跑輸不敢低吸,市旺時怕落後顛埋一份。出於事業考慮,基金經理一般只會順周期(pro-cyclical)操作,在這樣的市場生態下,強制參與積金計劃的打工仔,如何聽從財爺提示,注意風險量力而為?

不顧風險的,到底是市民還是替他們管理血汗錢的OP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