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日
5月17日,周日。陰陽相剋,正邪對立。萬物若離不開正反陰陽,那麼資產世界某些角落出現泡沫(Bubbles),另一些角落未嘗不會出現「反泡沫」(Anti-bubbles)。
觸發老畢這番「無厘頭」想法的,是花旗集團上周發表的一項針對資產估值的研究。泡沫不泡沫,事後才知,一天未爆,只能以牛市視之。以此為準,2007年A股是泡沫,今天上證是牛市。九七香港樓市是泡沫,今天細價樓二萬元一呎是牛市。2000年納指五千是泡沫,今天社交網P⁄E百倍是牛市。只要未爆,任何泡沫都可以用「此次不一樣」解釋過去,直至歷史重演。這個過程會以不同形式重複,科網之後有次按,樓市爆煲債市接力,周而復始循環不息。
鐘擺兩端看泡沫
投資者該擁抱還是遠離泡沫,很難一概而論,皆因泡沫由生至滅,經歷的時間往往以年計。基於此,以輸得起的錢投入炒味濃厚的市場,不失為「理性地非理性」的行徑。
泡沫易理解,難測的是何時結束。然而,什麼是「反泡沫」?老畢這個念頭,源於文首提及的花旗資產估值研究。該行以標準差為衡量基準,高於十年歷史均值兩個標準差意味資產進入泡沫領域。不難想像,2000年的環球電訊/媒體/科技(TMT)、2007年的新興市場,以及1989年的日本股市,全皆符合泡沫定義。
根據同一把尺,今時今日狂態最明顯的資產,非歐債莫屬。從【附圖】可見,今天歐債較1989年日股泡沫程度更深,跟2007年新興市場和2000年TMT相比,相差無幾矣。
在鐘擺的另一端,低於十年歷史均值一個標準差的資產,花旗將其納入廉宜之列。準此,處於圖中最右方的原油,以低於十年歷史均值兩個標準差的距離「跑出」,成為廉中之廉;基本金屬次之,新興股市再次之。
簡單結論不簡單
與此同時,該行以十年平均市賬率(P/B)為估值準則,在全球不同行業中作一比較,從中分辨板塊「平」與「貴」。無獨有偶,最廉宜的是與原油同生共滅的能源板塊。假如歐債是泡沫典型,那麼站在另一極端的原油/能源,稱之為「反泡沫」便不奇怪了。
花旗報告的「截數期」為2015年5月13日(上周三),那等於說,油價從低位強力反彈、發達國債息大幅抽升,對研究的參考價值沒有任何影響,理由是報告已充分考慮資產價格的最新變化。
簡單地看,花旗報告的結論是歐債「貴到飛起」,近期債息回升只是物極必反的開始。另一邊廂,油價雖從3月低位反彈超過四成,但能源相關資產仍有很大上升空間。老畢對這個簡單結論並無異議,去年底以來,個人投資部署亦一直以此為依歸。然而,資產市場從來不是表面看來那麼單純,在簡單結論背後,投資者必須看深一點,方能趨吉避凶。
美國頁岩革命生於金融海嘯前後,科技突飛猛進遇上信貸環境極度寬鬆,息低借錢易,即使在油價高企百算的日子,頁岩油商都是債多現金少。油價劇挫就如潮退,誰一絲不掛,騙不了人。
過去兩個月油價顯著反彈,為陷入財困的中小型油商提供了喘息空間,惟近日債息急升,卻大大增加以債養債的成本和難度。除非油價回升至足以確保生產商收支平衡的水平,否則年底前陸續有美國油企走上破產之路,在下不會感到意外。
有人計過數,投資級別債券孳息每上升1個基點,高息(垃圾)債券整體約升兩個基點。在高風險企債中,能源公司發行的債券,孳息升得最厲害,雙倍於垃圾債息整體升幅。換句話說,在近日債息回升潮中,油企發行的高息債,孳息抽升速度約四倍於投資級別債券!
油市復甦勢頭出乎許多人意料,但中小型油商償付能力惡化得更快,油價縱在60至70美元穩定下來,對債台高築的油企亦未必幫得上忙。除非油價下半年能重上80美元水平,接近更多生產商的收支平衡點,否則結果不出兩個:一、油商爆發倒閉潮,股東蒙受重大損失;二、財困油企成為大型對手或私募基金的收購目標,股價一夜間飆升。
在「垃圾堆」中尋寶,知識運氣缺一不可,散戶自然不宜輕試。然而,在實力玩家眼中,能源市場「大茶飯」之多,三十年來還看今朝!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港股短期難脫上落市 |
上一篇: | 深港通未放行 細價股先起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