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4月27日

溫天納 納論神州

「中國製造2025」啟迪投資市場

內地經濟在經歷了2015年第一季度的6年低谷後,筆者估計新一波的「穩增長」政策將接踵而來。繼早前中國人民銀行再度降準後,上周亦有消息指出,人民銀行或將以外滙儲備委託貸款債轉股形式注資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則由國家財政部追加資本金。在補充資本後,國家三大政策性銀行的經濟動員能力也將增長,具備更大的穩定力量。

在另外一個範疇,內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上周我們亦見證了《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的推出,將有助內地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簡稱PPP)的新模式發展。由年初至今推出的「組合拳」政策, 顯示出內地「穩增長」的決心。而在近期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估計亦會討論第一季度內地經濟新形勢,筆者估計下一階段的「穩增長」政策將會陸續出台。

不過,較少人談到的是「中國製造2025」規劃,估計相關計劃將於近期出台。參考內地報告, 「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中國從製造大國轉變為製造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當中,規劃有可能涉及新一代資訊科技、高檔數控機牀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十大領域,為投資市場帶來新的契機。

上周四,李克強總理在福建泉州一家企業考察時曾表示,內地經濟需要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當中更必須邁向中高端發展,必須加速推進「中國製造2025」。其實在過去一個月,李克強總理曾不只一次提到過「中國製造2025」。在上月底,當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已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實現內地製造業的全面升級。

據報告,早於兩年前,中國工程院會同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啟動了「製造強國戰略研究」重大諮詢項目,逾百位專家共同參與。在「中國製造2025」的意思上,中國在製造業領域到2025年不僅要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還要進入世界強國的行列。若中國到2025年要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和強國,必須全面利用未來10年的時間來準備,趕超德國及日本等國的工業製造水平。估計「中國製造2025」與以往的發展規劃不同,將全面放眼於環球及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變革的大趨勢,不但要推動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還要應對及牽頭未來新技術革命,實現高端化的跨越式發展,國家將動員全社會力量建設製造強國的整體戰略。

三大問題與三發展方向

縱觀環球工業形勢,中國目前仍處於工業2.0、3.0階段,與德國、美國等先進製造也國家相比,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早前,中國工程院亦發布了《製造業強國戰略研究綜合卷》,根據不同的工業強國特徵,構建了一系列的評價指標體系。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及產業變革正在進行中,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正面臨著巨大挑戰,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固有優勢,以及新興經濟體如何追趕的問題上,中國正處於兩頭擠壓的巨大挑戰中。

始終,中國製造業正面臨三大問題,一、創新能力不強;二、核心技術薄弱、技術含量不足;三、資源浪費、污染嚴重。「中國製造2025」更重要的目標是需要打造中國製造升級版,其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是三個主要發展方向。中國製造在這些領域裏,需要積極「補課補課」,全面追趕。

參考最新消息,「中國製造2025」將提出「三步走」的戰略:

第一個十年:進入世界強國之列;

第二個十年:要進入世界強國的中位;

第三個十年:估計在2045年,進入世界強國的領先地位,最終要在建國一百周年成為環球製造強國。

在細節上,「中國製造2025」規劃提出了九大任務、十大重點領域和五項重大工程。

九大任務包括:

1.規劃提出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

2.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3.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4.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5.全面推行綠色製造;

6.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7.深入推進製造業結構調整;

8.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及

9.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十大重點領域主要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

1.新一代資訊科技;

2.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3.航空航太裝備;

4.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

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7.電力裝備;

8.新材料;

9.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10.農業機械裝備。

五項重大工程:

1.推動實施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

2.智能製造;

3.工業強基;

4.綠色製造;及

5.高端裝備創新。

除了整體規劃之外,筆者估計將會有配套的細則陸續出台。始終,「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主要是具體釐定及部署中國第一個十年的目標和任務,中央政府將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來推動計劃,相關領域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是建國一百年後也將牽動資本市場中的新投資概念。

作者為資深投資銀行家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