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讀者對卡夫食品大多不陌生,隨着卡夫在2012年一分為二後,現時的卡夫專攻美國市場,儘管在消費者角度看,卡夫仍有一定吸引力,但投資者看完卡夫去年業績,可能另有看法,面對全球一體化,食品行業不能獨善其身,這股食品巨企併購潮會否吹到亞洲及內地?
卡夫高峰期已過。過去5年,卡夫年度收入維持在180億(美元.下同)左右,高低相差只有約8.4億元,收入高峰在2011年已過,而純利在2012年分析後2013年度見頂。在2014年,卡夫收入及純利分別為182億及10億元,按年分別下跌0.1%及61.6%。同期,毛利率由37%急跌至27%,按年下跌10個百分點,情況不尋常。現金與現金等值金額餘下不多於13億元,按年下跌23%。
7大產品類別過半倒退。卡夫業務多元化,去年7大產品類別中,只有芝士、冷凍食品及其他產品收入按年錄得增長,其餘四類呈單位數下跌。在營業利潤方面,卡夫主要依靠三頭馬車發展,芝士、食品及甜品,以及小食,各佔大約兩成。後兩者只佔整體收入一成,可見舉足輕重。卡夫前景只屬一般,相信如與亨氏合併成功後,有利明顯改善盈利前景。
利息低企有利併購。環球利息普遍低企,在亞洲地區食品及飲品企業併購早已活躍起來。前年日本三得利收購著名飲品葡萄適(Lucozade)與利賓納(Ribena)。筆者相信只要利息持續不大升,亞洲以至全球食品巨企併購勢持續,而在亞洲併購與美洲可能有別。
亞洲併購規模較細。美國併購源於市場增長近乎飽和,企業缺乏增長而被收購,透過國際的協同效應及創新的開源節流方法釋放企業本身的價值。在亞洲地區,食品飲品行業處於較快增長,企業要在亞洲作出併購,將面對出價高或質素低等問題,因此,企業以入股區內龍頭企業,齊組策略性聯盟居多,或收購二三線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更為可取。
在內地,不論蒙牛(02319)、伊利(600887.SH)等內地一線食品飲品企業,叫價勢更高,政府關卡挑戰亦多,儘管在亞洲『大吃大』少,『大食細』較多,但這股併購風勢令讀者更多機會接觸到零基預算法(zero-base budgeting)等詞彙、「強大品牌、簡單生意,持續賺錢」等併購策略。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高標準營運的範例 |
上一篇: | 教育以人為本 學習以德為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