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3月13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美國就業回勇 提防暗湧

執筆之時,美國2月就業數據剛剛出爐,非農業職位大增29.5萬份,失業率則下跌至5.5%。美國GDP繼續在2%以上的水平增長,一如所料延續過去10年馬馬虎虎的表現。與此同時,美國股市屢創新高,美元滙價則節節上升,就業數據公布後升勢更見凌厲。道指應聲下挫,瞬間跌了100點,皆因經濟數據頻頻報捷,6月加息的壓力相應增加。

瑞銀金融服務部常務總監卡欣(Art Cashin)指出,鑑於最新一份就業報告強勁,假如美國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發表3月議息聲明時不把「耐性」一詞刪除,就會失去公信力。雖然6月加息的可能性再現,但除非就業數據在未來幾個月持續強勁,否則以FOMC的鴿派傾向,可能會繼續按兵不動,最快等待到9月才加息。

加息時機無法預計,既然經濟強健股市暢旺,又何必自尋煩惱?然而,只要看看筆者連日來接收到的電郵訊息,就知道當前經濟及金融市況大有令人擔憂的理由。

新職位多為低薪工種

首先看看環球宏觀經濟研究機構Bank Credit Analyst傳來的兩張圖表,【圖1】反映美國標普指數估值與貿易加權美元滙價的關係,【圖2】則顯示標指估值與美國經濟驚喜指數的走勢,兩者最近均出現嚴重背馳,形勢凶險,投資組合只取長倉的投資者應當加以警惕,避免墮進典型的鱷魚陷阱。

再來看看就業報告的詳情,表面看來,在職者數目較2010年2月多出1150萬人,理應可喜可賀,但期內工資僅升了0.1%,可見就業市場並非一片光明。工資表現呆滯不前不難理解,皆因上月新增的29.5萬份職位中,有26.6萬份職位來自休閒及接待行業,其中5.8萬份屬酒吧及餐廳工作。運輸及倉庫業新增職位1.9萬份,但其中1.2萬份屬速遞員,同樣談不上高薪厚職。另外,石油業繼續流失職位,但沒有大家原先估計般嚴重。由此可見,這份就業報告的新增職位以低薪工種為主。

另一方面,上月勞動人口減少17.8萬人,勞動參與率下跌0.1個百分點,低見62.8%;對上一次勞動參與率跌至這個水平,已是36年前的1978年3月。無可否認,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泛指49至67歲人士)陸續退休及天氣因素均發揮一定作用,但勞動參與率倒退之勢早在2000年開始,至今依然持續。

與筆者一樣,吾家孩子大多在餐飲業曾經打過工,大家都深深體會到這類工作機會可以隨着經濟表現而大增大減,在不景氣的時候小費隨時縮水更自不待言。

儲局加息勢打擊股債

美國全國獨立企業聯會(NFIB)上周公布的每月職位報告,進一步印證勞工部數據所反映的強健狀況。

總體而言,NFIB的報告大致向好,只是筆者觀察到不少數據現時正處於以往經濟面臨衰退前的水平(【圖3】為一例),悲觀情緒油然而生。就此,筆者發電郵向吾友NFIB首席經濟師鄧克爾伯格(William Dunkelberg)賜教,問道:「不少數據指標正迫近對上兩次拋售潮前夕的水平,例子多不勝數,你認為值得憂慮嗎?」

以下是鄧克爾伯格簡練的回應:

我也正努力想出各種理由,支持美股不會回落的看法,但美國企業股票的確估值過高,美股再創新高,但美國商界的產出增長正在放緩,表現亦未如理想。眾所周知,美國聯儲局的行動推高股價及債券價格,一旦加息,股債勢將受打擊。不過,今時今日的納斯特指數看來強健得多,不能跟2000年時相提並論。公司紛紛回購股份,消費品股或許仍會錄得淨減持,然而,目前零風險的安全資產供應短缺,而各地央行又紛紛囤積這類資產……一旦出現「資產價格通縮」,情況應較類近2000年(即由一小撮笨人持有金融資產),而非像樓市泡沫一樣,對中產財富及就業造成較深遠的打擊。

鄧克爾伯格所言甚是,據預測,美國標普500指數成分企業今年首季的利潤將下跌4.6%,第二季下跌1.5%,假如預測準確,這將是近6年來企業利潤首次連跌兩季,盈利倒退並非牛氣沖天的現象。話雖如此,今時今日的納斯特指數的確不能跟2000年同日而語。

一方面,納指必須升至6900點,投資者扣除通脹因素後才有回報(現時在4860點附近上落)。大家還記得1966年至1982年的長期熊市嗎?調整通脹後大市其實到1992年才再創新高。

標指估值歷來第二高

筆者不禁再問,每年2%的通脹率有何好處?短短10年間購買力大減20%,期間還經歷了兩次通縮性衰退,面對此情此景仍然堅持2%通脹率的立場,不是有點可疑嗎?

另一方面,納指成分股亦取得盈利,其中個別股票更是投資者的價值投資之選。

話雖如此,美股估值現已過高。財經網站Advisor Perspective研究部副總裁肖特(Doug Short)結合股市4種估值指標,取其平均數,得出【圖4】。如圖所示,當前估值水平屬歷史上第二高,僅次於2000年前的科網泡沫期。以往大市步入熊市,經濟陷入衰退,估值水平還遠不及今天。

大家可能認為筆者危言聳聽,製造恐慌,這確是本文的用意。筆者並非建議大家全面退市,引用我兒時偶像──海萊因(Robert Heinlein)科幻小說筆下主角龍格(Lazarus Long)的話:「這場遊戲毫無疑問受到操控,但不要因此卻步,因為不下注就不能取勝。」

筆者建議大家,冷靜遵循周全合理的投資機制,決定不同市場的入市及退市時機。閣下應該早就沽清細價股,能源及新興市場也得敬而遠之。試圖估頂或估底只會徒勞無功,反而按部就班依照投資機制行事,既能避過大跌市,亦能把握可觀升浪。投資之道在於明智的機制及紀律,這亦是閣下或閣下投資顧問應有的武器。

延緩衰老靠科技突破

過去一周發生的事情充滿矛盾,筆者連日來跟本公司科技通訊主編考克斯(Patrick Cox)通電話及通訊,就延緩衰老及生命再生領域上一些令人興奮的進展互相交流。

在筆者鼓勵之下,考克斯更充當「紅娘」,為幾種新科技找到適當的企業或投資人歸宿,好使科研計劃得以落實。這些了不起的科技突破一旦能普及應用,不僅人類壽命得以大大延長,健康質素亦會大為提升,大家活得更久之餘也活得更好,想想也令人興奮。

到了上周六,我跟女兒蒂法妮(Tiffani)一同出席她中學同學斯科特(Scott)的生日派對,給他一個意外驚喜。

斯科特的父母韋曼(Darrell Wayman)及菲莉絲(Phyllis Wayman),是筆者所認識最了不起的一對夫婦。韋曼與菲莉絲育有6名親生子女,同時又領養了17名殘疾兒童,由於筆者亦活躍於領養圈子,也領養了5名孩子,因此與韋曼夫婦成為深交。韋曼及菲莉絲不會捨難取易,他們領養的孩子大多有嚴重殘障,一生都需要特別照顧。

探訪韋曼一家每次都是興奮刺激的體驗,也總會被這個家濃濃的愛及歡欣所感染。到今時今日,筆者仍不能想像他們是如何成就這項「育兒」壯舉。

不幸的是,韋曼在上世紀90年代中突然去世;大概10年前,菲莉絲也過身了。看着二人的孩子無論長幼彼此扶持,互相照顧,不離不棄,實在鼓舞人心。儘管電視報道的喪盡天良惡行不絕於世,韋曼一家令人相信人性確有真善美。這些孩子同心合力,彼此照顧,披荊斬棘克服困難,正是韋曼及菲莉絲遺愛人間的見證。

23名兄弟姊妹如今又為韋曼家添了21名孫子孫女,筆者走進他們的家,再次感受到那份愛及歡欣。40歲的斯科特當上軟件公司高層,氣宇軒昂又年輕自信,正準備推展新一項業務大計。假如要押注一個有個性、上進又堅毅不屈的年輕人,斯科特是不二之選。記得一些風險資本投資專家曾說過,選擇優秀的管理團隊比選擇優秀的項目更重要,筆者也許應投資斯科特的新項目,看看能否開花結果。

生離死別惹反思人世

生日派對後,我們順道探訪住在附近的母親。97歲半的她活得久又活得精采,熬過不少艱苦歲月,也度過很多美好日子,一生總是將歡樂帶給身邊的人。然而,她近兩年臥床不起,最近數月身體更明顯轉差。

走進母親住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安老院時,我們立刻意識到她時間無多,從母親的眼神所見,她也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她不願到醫院,我們就請了善終人員來,讓她舒服一點,不久之後她就悄悄地走了。

儘管我們一家早已做好心理準備,但面對死亡那種決絕,難免對自身帶來衝擊,意識到生命如何脆弱,當失去的是自己的父母,感受更加複雜強烈。想起與考克斯興高采烈地談論各自如何努力延年益壽;然後看到韋曼家23個孩子似乎已不再需要特別照顧,反而個個活出精采人生,叫筆者老懷安慰;再比對母親臨別一幕,既無情又決絕,筆者百感交集,有點兒不知所措。

生離死別本是人生必經階段,根據以往經驗,我們會默默承受,繼續過自己的生活,但每當親友離逝,總叫人停下來反思人生。

但願在另一個世界有比天堂更美好的樂土,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以報答像韋曼、菲莉絲及吾母這些有口皆碑的大好人;在烏煙瘴氣的人世間,多虧他們窮盡一生照料他人,廣樹福蔭。假如我是上帝,我會這樣做。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極具參考價值。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三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編按:John Mauldin撰寫本周「前沿思考」專欄時突然要處理家中要事,惟有中途擱筆,因此本文篇幅稍短,並延至周五刊登,有興趣得知其近況的讀者,可留意文末他的感想分享。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