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1月22日

人氣我寫

傳媒霸王 梅鐸一招打天下

最近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對新聞集團的牢牢控制遭受重大挑戰,有些獨立股東不滿「雙層股權結構」,指梅鐸家族只持有集團12%股權,便擁有39.4%投票權,於是提出「同股同權」動議。

可能在很多小股東眼中,梅鐸的確夠霸道,打死也不肯放鬆對集團的控制。當然,如果大家理解這個「傳媒霸王」的故事,就會明白這股霸氣是如何煉成的。

勝利程式 世界通行

梅鐸生於澳洲墨爾本,他的父親不只是位出色的戰地記者,更加是擁有4份報紙的傳媒老闆。雖然說梅鐸出生於農場,但他絕非「滿腳牛屎」的鄉下仔。根據他的母親憶述,農莊中擺滿了藝術收藏品及媲美整個圖書館的書籍,直言「這個孩子十分幸運,在美學包圍中成長」。

梅鐸在少年時代也脫不了公子哥兒的狂氣,他在大學時代沉迷在追女仔、飲酒、玩運動及賭博之上(說穿了,就是跟一般的大學生無異)。而他人生的最重要轉捩點,是於1952年父親突然死於心臟病,令梅鐸須由牛津大學趕回家中。在處理好父親的後事,他就立即執掌起父親的生意。一場喪親之痛,令梅鐸撇去了稚氣,投入成人世界,以最快速度成長起來。

事實上,梅鐸也非在全然沒有準備之下接手生意。出生在新聞世家的他,打從小時候已十分清楚自己的路向。他曾說過,自12、13歲的時候,已經沒有想過會投身其他行業。他在上任之後,由於當時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他把其中2份報紙賣掉,並設法保留住《周日郵報》及《新聞報》。

而且他立即全權掌握了兩報的日常運作,並親自督師起標題、設計版面,並且管理植字房及印刷廠。

梅鐸很快就為《新聞報》找到了勝利方程式:性+醜聞=銷量。隨着《新聞報》愈來愈受歡迎,梅鐸把類似的做法應用到悉尼、珀斯、墨爾本及布里斯班。不久之後,梅鐸開始策劃澳洲第一份全國性的報紙,於1964年7月14日,《澳洲人報》正式面世,1967年的發行量達到7.5萬份。此外,也是由於《澳洲人報》的成功,才把梅鐸的負面形象「拗正」。

就像凱撒大帝的名言:「我來到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一樣,梅鐸很快把眼光放在英國市場。這時年僅37歲的他已坐擁價值5000萬美元的新聞王國,為了拓展版圖,他於1968年購入了《世界新聞報》,一年之後,他再購入了正陷於困境的《太陽報》。

這時梅鐸的勝利方程式再一次發揮作用,《太陽報》以性、運動及罪案作為賣點,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無上裝美女照片的「第3頁」。在1980至1990年代初期,《太陽報》成為了銷量最大的英文報紙。

霸王地位 難以撼動

梅鐸下一個征服地點,就是1973年進軍美國。他先收購了得州的《聖安東尼奧新聞》,還是沿用了老方法,以爆炸性的新聞,加上龐大的宣傳攻勢,成功提高銷紙量。其後於1976年他收購了《紐約郵報》及多本雜誌,1979年他成立了統馭所有媒體業務的新聞集團。

除了報業之外,梅鐸其後更把他的帝國擴展至其他媒體上,1985年他收購了20世界霍士及多間獨立電視台,並整合成為霍士廣播公司。於1990年,他又成立了星空衞視,這是一間以香港為總部的電視台,在全亞洲有超過3.2億觀眾(當然,這也是梅鐸認識前「霸王夫人」鄧文迪的地方)。

大衛擊敗巨人歌利亞的故事可能只能在《聖經》中出現,現實的是,獨立股東「同股同權」的議案,最終以7910萬股比8760萬股遭否決。支持議案的股東批評現行制度不民主,不符合股東利益,又稱只會在古巴或北韓才會有人用。無論如何,梅鐸繼續主宰其傳媒王國已成定局,並逐步鋪排其子Lachlan接棒。可能在這個殘酷的商業世界之中,「霸氣」也是成功領袖不可缺少的特質。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