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
在聯儲局前主席貝南奇(Ben Bernanke)手上發揚光大,成為救市奇招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 QE) 終於正式結束了。這個為時近六年,前後三期的計劃成敗得失如何?經濟學界、社會上仍在爭議中。已步下神壇威名不再的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平認為這政策工具成效不大,對實體經濟沒有多大刺激,唯一的好處是降低長債息率,令投資市場變得更活躍。經濟學者如Brad Delong則認為貝南奇對症下藥,令美國能避免重踏三十年代大蕭條的慘況,經濟大部分時間能保持溫和增長。
撇開口水戰看實際成效的話,貝南奇及聯儲局的QE政策看來相當有效。從08年底開始量寬到今天,美國經濟至少保持溫和增長,沒有跌入雙底衰退,失業率則從高峰時的超過10%回落至6%以下,比歐羅區淪為經濟病夫一病不起不知好多少倍,比日本的半死不活同樣優勝。
QE未釀通脹 遍地眼鏡碎
最值得留意的是,貝南奇的量寬政策令一眾專家、共和黨議員、貨幣政策鷹派大跌眼鏡,錯完再錯。這裏說的是通脹問題。在貝南奇及聯儲局推出QE1及QE2後,大部分市場人士及經濟學者都認為這種非常政策手段將會很快推高通脹,令巿場面對更大扭曲及震盪,刺激經濟不成反令市民更受苦。可是等了又等,盼了又盼,不要說惡性通脹,連通脹壓力也看不到。過去六年來,聯儲局定下的2%通脹目標從未達到,有一段時間反而出現通脹過低的情況,令人擔心出現日本式的通縮。
兩年前經濟陰晴不定,貝南奇及聯儲局決定推出QE 3,繼續推低長息刺激樓市復蘇及其他投資活動。到這個時候,反通脹的鷹派說話來得更狠,共和黨內的保守勢力更指貝南奇是摧毀美元的「賣國賊」。他們眾口一詞預期惡性通脹(runaway inflation)就在眼前,叫所有人作好準備。抱歉的是,這個說得十拿九穩的預告同樣沒有實現,到今時今日失業率回落到5.9%,經濟穩步復蘇,但通脹還在1.5%以下,工資沒有上升壓力,商品包括石油價格更是輾轉向下,進一步紓緩通脹壓力。換言之,08年金融海嘯後的量寬政策根本沒有帶來通脹問題,很多專家學者都錯得厲害,只是大家都不願承認,有的還繼續堅持有關觀點,認為通脹早晚來臨,只不知具體時間而已!
貝南奇沒蹈大蕭條覆轍
向來嘴巴不饒人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可不肯放過這些死不認錯的學者、政客,「佻皮」的他在「博客」中post 了一張1933年11月28日《紐約時報》的剪報。剪報說有38位份量十足的經濟學者、教授發表聯署聲明,反對小羅斯福總統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大開水喉的「新政」,認為任何人為增加貨幣供應以協助經濟走出衰退及通縮的政策都是徒勞無功的,只會引致惡性通脹,令經濟雪上加霜。這些學者專家建議政府重回金本位制,停止濫發鈔票,以重建投資者對美元、美國經濟的信心。他們認為只有重建市場信心,才能扭轉大蕭條的困局。
八十年後的今天重看剪報,大家會覺得熟口熟面,因為反對量寬的學者、政客用的也是類似的觀點。三十年代實踐證明是錯的看法,想不到今天很多人仍要一錯再錯,死不悔改。美國人該覺得幸運,在金融海嘯時有專研如何應對大蕭條的貝南奇當聯儲局主席,正是他明白三十年代的教訓才果斷推出QE,令美國經濟及時脫困。若是格林斯平在任,只怕此刻早已加息反通脹,而美國經濟則在反通脹聲中不斷下沉。
http︰//mobile.nytimes.com/blogs/krugman/2014/10/27/open-letters-of-1933/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法捕逾10持械惡魔小丑 全國恐慌 |
上一篇: | 民主制度未必帶來福利主義 拉美實踐經驗為明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