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2月15日

馬挺 甲午重臨

安倍晉三傳 一個踽踽獨行的國家

「穿出縣境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了。夜空深處都白茫茫的了。列車在信號房前停住了。」這是日本大文豪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名著《雪國》的開篇,被譽為絕世名句。列車將如何穿出隧道……

一、共同社的獨家消息

2006年10月1日,日本時間晚上8時50分,共同通信社發出一條題為「(10月)8日舉行日中首腦會談,安倍首相即將訪中」的消息,不但準確披露了安倍日後訪華的日期,而且他將與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會談,並將出席溫總理的歡迎晚宴,以及次日訪韓等具體日程,後來都被證實。

可當時這條獨家報道卻幾乎沒有引起其他媒體的注意。一般都認為,從安倍(第一次)上台前後對中國的強硬發言來看,實現訪華還需一段時日。但到第二天,10月2日下午,安倍在眾議院回答在野黨質詢時,人們才領悟到,他真的要到中國去了。

一貫反對「村山談話」的安倍一改吞吞吐吐狀,以複述「村山、小泉談話」的形式承認:「(日本)政府的認識是,我國過去因殖民地支配和侵略,給很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和痛苦。」媒體馬上意識到,這是安倍在向北京和首爾喊話──前一天共同社的消息是有來頭的。

另外,早在9月20日,日本著名自由記者、《內線》雜誌主編歲川隆雄就已經在網上載文指出:安倍極有可能在10月份「閃電訪中」。他在文中提到了安倍與中方聯絡的兩個通道:

一是日本外務省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與中國外交部第一副部長戴秉國;另一條是當時的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秀直(安倍就任首相後改任幹事長)與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為與谷內舉行第六次中日綜合性政策對話(亦稱「戰略性對話」),戴秉國於9月22至26日訪日。時值安倍當選自民黨新總裁(20日)到被國會指名為繼任首相(26日)的政權更替之際。中國高官不同尋常的來訪,使歲川隆雄嗅出了一些味道。

二、始於「溫泉對話」

提到戴秉國和谷內正太郎,使人想起2005年2月的「溫泉對話」。當時正因小泉再三再四參拜靖國神社,中日關係大幅度降溫。而谷內正太郎卻把訪日的戴秉國請到了日本著名的「雪國」,也就是川端康成在《雪國》中所描繪的新潟縣的溫泉鄉。因對話的實質內容滴水未漏,所以連兩人是否在一起泡溫泉、相互搓背,都成了日本各媒體猜測的話題。這次對話引出了日後的中日綜合政策對話。有來無往非禮也。2006年5月進行第五次綜合政策對話時,戴秉國在自己的家鄉貴州省的貴陽市接待了谷內。

而這第六次的主要話題無疑是探討安倍作為首相是否會參拜靖國神社和訪華的可能性。

三、受到信任的兩位副部長

2006年春天,從被認為是小泉最有希望的繼任人開始,安倍就把對繼任首相後訪華的實質性摸索,託付給了即將前往貴州的谷內了。

谷內正太郎深得安倍信任的外交官。三十多年前,安倍給他任外務大臣的父親晉太郎當秘書時,兩人就開始有交往了。當時谷內連課長還沒當上呢。同時,谷內不屬於外務省「Chinese School」的成員,歷任駐洛杉磯總領事、條約局長、外交政策局長等職。到小泉任內,谷內擔任內閣的「外政審議室」負責人,又與當時出沒於小泉左右的安倍過從甚密。後任外務省事務次官(當家副部長)。在安倍2012年底第二次當政後,決定成立的「日本版NSC(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後,現任其事務機關─內閣官房國家安全保障局的首任局長。

戴秉國,外交部出身,任過駐匈牙利大使、外交部副部長。任中共對外聯絡部部長後,又回到外交部副部長的位置。在行政上雖然是副職,但據認為,在黨內序列上排在部長之前。他被日本媒體看作是深得中國最高層領導信任的外交官。

兩位深受各自首腦信任而又相互有了相當了解的外交官,26日,在結束第六次對話分手時,各自留給對方的話是──

戴:日本領導人消除(首腦會談的)政治性障礙是必需的。(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給中國民眾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谷內:訪華不能有先決條件。安倍新首相不能明言去或者不去參拜靖國神社。但請認識到,這種不明確表態是特別考慮到了中方立場的。

28日晚上9時許,一輛黑色轎車駛入位於東京元麻布的中國大使館。從車上下來的是外務省事務次官谷內和亞太局長佐佐江。而出迎的兩個人,一是中國駐日大使王毅,他們剛在中國國慶宴會上見過面;另一位則是兩天前才離日回國的外交部副部長戴秉國,他這次卻是秘密來訪。

四、戴秉國的秘訪

戴秉國向谷內轉達了中國領導層的意思:原則上同意安倍於10月訪華,但還是要確認安倍對參拜靖國神社的態度。而此時此刻安倍正在首相官邸與韓國總統盧武鉉通電話,表示希望盡早舉行日韓首腦會談。韓國方面本來就表示過,新政權成立後,盡快舉行首腦會談,以改善兩國關係。所以這次韓方馬上回應:「希望於中秋節連休結束後的10月9日訪韓。」此話當然馬上被傳到正在中國大使館秘密舉行的戴-谷內會談席上,作為牽制中方的籌碼。

戴、谷內兩人當晚的會談一直延續到十點半。

據日刊報道,這次會談後兩天,北京、上海、天津的對日關係專家被緊急召集,中央聽取了他們有關重開中日首腦會談的意見,並很快正式向日方轉達:接受安倍訪華。這一消息幾乎間不容髮地就被共同社捅了出來。

五、早早定下「曖昧戰術」

安倍對中國的反感一直是相當明顯的。他曾向左右表示:日本「與韓國是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友好國家,這與由共產黨一黨專政的中國不同」。就在7月20日,安倍還在演說中抨擊中國:「自由與民主主義、基本人權是中國所面臨的課題。」所以他主張日中關係要「政經分離」。

但就在約十天後,變化出現了。安倍的密友、當時任自民黨政調會長的中川秀直安排安倍與王毅大使見面。在與安倍的談話中,王毅重申了中國是如何重視對日關係的。自詡為「媒人」的中川在會見最後出場,表示「我認為通過這種會談才能使雙方交上朋友」。

四天後,安倍在出席「東京.北京論壇」時,令人意外地不提「政經分離」,而呼籲:「必須有力地推動政治、經濟兩個輪子,在更高的層次上構築日中關係。」同席的王毅大使面露笑容。

而第二天,形勢好像又急轉直下。安倍於4月份曾秘密參拜靖國神社一事被媒體曝光了。當時就有人認為,這消息一定是安倍的左右有意透露給媒體的。除了怕日後被披露出來,造成被動,主要目的是讓安倍有機會對參拜靖國神社表態:去或不去,去過或沒去過,都不明言,因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正在政治化和外交化。即所謂「曖昧態度」戰術。

這一態度實際上早在2006年6月份就已經定調了。當時,安倍的另一個密友、眾議員下村博文(在第一次安倍內閣任官房副長官,現任文部科學大臣)召集八木秀次等四五個學者研究對策。根據如果明言不參拜,必然引起安倍支持者的不滿,而參拜又會使與中韓的關係改善遙遙無期等情況,為安倍定下了「不言去否」的曖昧戰術。

六、反過來將安倍一軍

在沒有得到安倍確實承諾不參拜靖國神社的情況下,就同意他訪華,舉行首腦會談,無疑是有政治風險的。當時的中國最高領導層之所以敢於作出這一決定,是吟味了安倍曖昧戰術的真意,也注意到了他第一次就任首相後有關急於改善日中關係的言論,分析了修復中日雙邊關係對於穩定亞洲局勢、形成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利的和平國際環境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這一決定是中國意識到為了準備成為一個影響亞洲、影響世界的負責任的大國所應具有的全球性戰略眼光。

可是,日本的媒體卻有另一番分析,這還得回到共同通信社。

文初提到的10月1日8時50分獨家消息稿發出一個多小時後,共同社又發了一個更新稿。與第一稿的最大不同,就在於提到了中共中央當時決定解除某大市市委書記職務,進行審查一事,認為此舉表明,中共高層已經基本結束了政權交替的過渡期,在銳意整頓國內局勢的同時,外交方面也已經開始構築務實型的中日關係。這也成為促使安倍下決心訪華的重要因素。

幾天後,其他媒體才悟出其中奧妙─為什麼共同社報道中貌似「風馬牛」地要把中共黨內政治和安倍訪華扯在一起。就連最右傾的《產經新聞》也承認,一直堅持要承諾不參拜靖國神社的中方,最終同意態度曖昧的安倍訪華,實際上是反過來將了一軍,使安倍「無路可逃了」。

一旦決定邀請,中方的熱情和周到又使安倍大吃一驚。

不但同意安倍在中共重要會議開始的第一天,8日訪華。還主動將級別提高到「正式訪問」,安排安倍與胡錦濤等最高層領導人會談,並由溫家寶總理設晚宴款待。用日方官員的話來說,這是對安倍「破格的厚遇」。

七、安倍「豹變」

安倍是明智的。他知道下一步就要由他來走了。在國會上,他不但以前所未有的爽快態度承認了日本對亞洲各國的侵略,還替他的外祖父岸信介承認,作為當時的日本決策層之一,對開戰和戰敗是負有巨大責任的,是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就連對他一貫指責沒有事實根據就向「隨軍慰安婦」謝罪的「河野談話」,也在強調了「所謂」的前提下,表示現政府繼承這一談話內容。這種種「豹變」使日本政界驚愕不已。

雖然安倍在私下還是堅持沒有改變對「村山談話」的個人看法,對甲級戰犯還是堅持認為在日本國內不是罪犯……但是他知道,他已經可以「輕裝」踏上訪華的旅程了。

10月4日,中日雙方同日宣布,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8日正式訪華。

筆者一直無法體會《雪國》的開篇妙在何處。來日本後的一個冬天,從陰霾滿布的東京乘新幹線去新潟溫泉鄉。當列車穿出橫貫日本山脈長長的隧道時,豁然開朗,晴空之下,銀裝素裹的「雪國」撲入眼簾,讓你頓悟川端翁的大手筆。

去年(2013)底,「重祚」首相的安倍突然參拜靖國神社。中日關係的列車看來還有很長的隧道要走。下一程將如何呢?(待續)

作者按:開始寫《安倍晉三傳》是2006年安倍晉三第一次任日本首相之後,但未寫完他就掛冠而去了。殘稿一直放着。這次他「重祚」之後,決定接着寫下去。

「引言」中有些部分,筆者早前已披之華文報端,但為保持完整性,不啻炒冷飯之嫌,萬望見諒。其中資料來自當時《每日新聞》、《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產經新聞》,以及日本電視、網路媒體。文中職務等,除有注明,均為當時。續篇的參考文獻將刊於每章最後。

作者為在日中國學者、廈門大學新聞系客座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