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2日
南韓有科學家聲稱發現名為「LK-99」的室溫常壓超導體材料,過去3周引起科學界及網民熱話,一場科技革命彷彿正在誕生。然而,最近一星期有更多學者表示,未能根據LK-99的理論複製出超導體物料,才宛然宣告這股熱潮的落幕。事件反映,科學界與大眾於網絡時代在認知上截然不同。在網絡裏,很多人習慣了資訊「即食、易入口」,只着眼於新鮮、誇張的部分,跟風追捧「新突破」、「新進展」,但科學研究是漫長過程,要經過反覆論證,不能用「食花生」的「興奮」心態看待。
事件在7月22日開始,有南韓科學家在學術網站上載兩篇文章,聲稱找到室溫常壓超導體。這消息傳開後,引起熱烈討論。各界如此雀躍可以理解,因為室溫常壓超導體被譽為物理學「聖杯」,可為人類生活帶來劃時代改變──前提是LK-99要有扎實證據證明可行。
主流傳媒(包括專門報道科學消息的較大型網媒)普遍在論文公開後超過一星期才報道LK-99,接受訪問的科學家反應平淡,對很多人認為這是重大消息感到奇怪。稱得上「聖杯」,自然有無數人在研究,有關超導體的論文多如牛毛,專家戲稱每年都看到「不明超導物體」(Unidentified Superconducting Object,USO),不時有學者宣稱找到室溫超導體,LK-99跟以往的USO沒有很大分別。
論文刊登預印本 尚待驗證
事實上,LK-99早在1999年已出現,研究團隊24年來一直有報告相關研發進度,超導體專家對LK-99亦不陌生。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科學家今年3月在學術期刊《自然》發表論文,宣布製造出第一種室溫超導體材料,當時很多媒體報道,卻未見引發熱潮。該研究由羅徹斯特大學物理教授迪亞斯(Ranga Dias)領導,他於2020年也在《自然》發表有關室溫超導體的研究,惟數據和分析受質疑,最終《自然》撤回論文。故當科學家看到LK-99的最新論文,即時反應是半信半疑。
觸發討論的文章在arXiv發布,這個平台供科學家公開論文預印本(preprint)。論文獲學術期刊刊登前,須經同儕審查,由其他學者審核,他們會確定沒有問題或提出質疑,再交撰文者修改,才能公開。預印本尚欠缺這個步驟。
有些研究需很長時間才收集到數據,為滿足論文刊印的要求,會以預印本方式發表,讓其他研究團隊盡早知道,方便交流。疫情期間,抗疫爭分奪秒,很多新冠病毒研究因而在arXiv公開。所以,預印本並非造假或粗製濫造,只是論證不足夠,但科學家明白當中道理,知道如何使用。
非專家發帖分享 意外瘋傳
根據《紐約時報》追蹤,引起LK-99熱潮的是Alex Kaplan,7月25日深夜他在網上看到有關LK-99的消息,便在社交平台分享,帖文獲超過13萬個讚好和28萬個轉發,令一篇沒有人為意的文章響遍全球。不過,很多跟風討論的都不是超導體專家。Kaplan兩年前在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學士畢業,惟他畢業後在一間咖啡初創公司工作,雖然對超導體的認識較一般人多,卻並非專家。
不少網民接收資訊,很多時只看結果,忽視了當中解說,但對科學家而言,過程同樣重要。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BNL)7月31日在arXiv提交文章,被解讀為LK-99理論上確實有超導性,進一步炒起LK-99熱潮。然而負責該篇文章的研究員格里芬(Sinéad Griffin)解釋文章只是提及LBNL觀察到的有趣發現,及後更索性在社交平台寫上TLDR(too long didn't read),直接稱其文章沒有證明LK-99有超導性。
那麼,LK-99是一個騙局嗎?未必。除非爆出研究員偽造數據,否則,無論要確認或推翻科學研究的結論,都需要很長時間並經過多次實驗,才有答案,而就算LK-99被證實不是超導體,相關研究也可能為其他學者帶來啟發。與其說LK-99是科學新聞,倒不如說是社會事件,無意中折射出現今大眾的心態。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韓研究團內訌 搶發文連推兩版本 |
上一篇: | 周五主要經濟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