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
中國電動車生產商正全力「出海」進軍歐洲,畢馬威預測,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在歐洲市場佔比,將由去年少於10%升至2025年的15%,反映中國電動車極具競爭優勢,恐會成為中國與西方新一個貿易戰場,因歐洲正準備對進口設限。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中國今年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和銷量分別為378.8萬輛和374.7萬輛,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42.4%和44.1%;出口53.4萬輛,按年急增1.6倍,佔整體中國汽車出口的比例由去年上半年的17%,升至25%,成為當下支撐中國出口的主力產品。
支撐內地出口最大亮點
以往中國汽車業長期落後於日本、德國、美國等傳統強國,但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潮流下,各地紛紛推動由內燃機車轉用新能源汽車,汽車生產技術競爭站在同一起跑線,令中國有機會趕上。
中國去年從汽車淨進口國變成淨出口國,超越德國,成為第二大汽車出口國,今年勢將從日本手上奪取汽車出口一哥寶座。目前,約一成的中國電動車出口來自特斯拉(Tesla)上海廠房。中國的國產車銷量也壓倒進口車,是2001年加入世貿後首次。
早拓展電池產業佔盡先機
中國較歐洲、美國和日本更早研發電動車,現時汽車產業朝電動化、網聯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中國在這些方面都有優勢,汽車業憑着完整的產業鏈逐步壯大。電動車的核心是電池,中國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佔了全球電池生產的一半,有利於中國發展電動車。
在2020年之前,中國的汽車出口有九成是賣給亞洲國家,過去3年形勢大變,歐洲市場佔比急升,去年已達中國出口的一半。歐洲重視環保,是全球第二大電動車市場,預計到2030年電動車佔全部汽車約60%,遠高於全球26%的滲透率,歐洲是中國電動車的理想出口市場。
中國推行了13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於去年底結束,導致電動車需求回軟,今年上半年出現激烈減價戰,促使中國車廠更積極出口,彌補國內市場不足。這趨勢令歐洲擔心中國電動車會在當地割價促銷,一如中國之前在鋼鐵和光伏太陽能板出現產能過盛時,也是向海外市場大減價,打擊歐洲相關產業。
醞釀反傾銷調查限制進口
歐盟內部巿場專員布雷東(Thierry Breton)6月表示,有意調查中國電動車是否觸犯反傾銷法,可能祭出關稅懲罰。歐盟正討論鼓勵環保產業政策,一些措施會變相限制中國電動車進口。
如果歐洲汽車業不敵中國對手,工業基礎受威脅,導致大量工人失業;銷售下跌會令生產萎縮,當失去技術優勢,重工業將受到打擊。英國汽車業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式微後,至今一蹶不振,汽車進口在政治上十分敏感。
另一個問題是地緣政治緊張。近年歐洲的反華情緒升溫,出現泛化國家安全的情況,當更多中國電動車湧入歐洲市場,歐盟和歐洲各國政府肯定會以國家安全為理由,打擊中國進口。
晶片不可缺 抵制牽連廣
如果歐洲限制中國的汽車進口,將牽連甚廣。汽車生產鏈十分複雜,高度國際化,若計及零部件,汽車業的跨國貿易每年達1萬億美元。而且,汽車逐漸變得像電子產品,業界使用很多電子零件,例如每輛電動車平均使用約1000美元的晶片。
晶片是目前中美科技戰的重要角力點,歐洲會否以國安為由,拒絕使用中國晶片的汽車進口?反過來說,中國又可否禁止在國內出售的電動車使用西方晶片?電動車貿易充滿政治地雷,隨時爆發貿易戰。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數據蒐集功能觸國安神經 |
上一篇: | 周五主要經濟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