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2月4日

EJ GLOBAL plus 信觀點

新冠變風土病須過四關未可鬆懈

1月30日是世界衞生組織(WHO)把新冠病毒疾病列為最高警戒級別「國際關注公共衞生緊急事件」(PHEIC)3周年,總幹事譚德塞當天宣布,經過專家新一輪定期檢討後,決定把新冠維持PHEIC級別,但稱疫情可能處於「轉捩點」。新冠的威脅已明顯下降,惟仍未由大流行完全變成像流感般的風土病,在這過渡期間,全球公共衞生需要處理四大挑戰,分別是保護長者等抵抗力較弱群體、掌握病毒活躍周期、應對防疫疲勞及治療「長新冠」後遺症。

新冠病毒仍然構成威脅,風險卻有所轉變,因此全球防疫策略也要跟着調整,現階段最主要目標是把病毒對社會的損害控制在人類可應付的水平,情況類似現有應對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疾病爆發風險的措施。

護脆弱群體 掌病毒周期

新策略下的第一大挑戰,主要集中在長者、長期病患者等較易染疫及出現重症人士。以往的政策強調全民防疫,各組別人口都要盡力防止感染,現時民眾或多或少均對新冠病毒有一定免疫力,一般健康成年人感染新冠後,出現嚴重症狀的機會較低,少年和兒童染病後的問題相對來說也不算嚴重,因此把防疫資源重點投放在較脆弱一群。

隨着與新冠病毒的對抗演變成長期戰,長遠而言亦需改善衞生環境,包括注意室內空間的通風,繼續在傳染病高危環境下戴口罩,以及有呼吸道疾病時避免跟其他人接觸。市民未必需要像之前般嚴陣以待,不過,一些過去3年注重的個人衞生習慣不妨保持。

第二大挑戰是摸索新冠病毒的活躍周期。首先,雖然Omicron變種似乎顯示新冠病毒的致命性已在減弱,但仍不能排除再出現新超級變種的可能。同時,若想視新冠為一種普通風土病,其中一個條件是人類能掌握其行為模式,然而病毒學家還未摸透箇中奧秘。

事實上,現時情況較兩三年前更差,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疫苗還未普及全球,全世界80億人對新冠都沒有免疫力,令病毒在各國的演變路徑較為一致。

隨着各國以不同步伐推展疫苗接種,加上封關措施有別,導致各地民眾的免疫力出現差異,而當新冠病毒因應不同地方人類的免疫力進行演變,便會於各地演變出基因有頗大分別的病毒株,這令專家難以預測病毒下一步會如何變異。

很多人期望新冠快點像流感般有季節性流行,惟全球人口需具備強大免疫力,才能令天氣成為左右病毒廣泛傳播的重要因素,以目前情況來看,新冠還需要爆發一段時間,才有望變成季節性疾病。

若想加強控制新冠病毒,人們仍要定期接種疫苗,目前新冠造成的感染、重症和死亡數字仍偏高,所以第三大挑戰是,在這段過渡期,衞生官員須面對社會防疫疲勞的挑戰。

紓防疫疲勞 研治後遺症

過去3年,民眾被時刻提醒需注意衞生,避免感染新冠病毒,防疫措施亦長期打亂正常社交,愈來愈多人不想再理會新冠的威脅,甚至部分政府官員也希望放下防疫包袱。假如想快一點令新冠病毒變成風土病,染病人數便不能長期偏高,讓病毒有變得更厲害的空間,衞生官員和專家需要說服公眾保持警惕。

最後,防疫過渡期的第四大挑戰是長新冠(long COVID)。不少新冠康復者在檢測結果陰性後,仍會長時期有後遺症,包括容易疲累、關節痛和頭痛、肌肉變弱、嗅覺與味覺變差等,亦可能有俗稱「腦霧」的神經系統問題,注意力變得不集中,容易喪失短期記憶,甚至出現精神健康問題,例如較易焦慮。

新冠疫情其實只有3年,我們對長新冠所知不多,專家仍須深入研究。另外,新冠康復者眾多,受長新冠困擾的病人也為數不少,當醫療系統忙完新冠疫潮後,接着便要長期照料這些長新冠患者。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