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
本屆世界盃最大科技突破是開始使用「晶片足球」和鑑別越位的技術,相關技術將來還可用來協助其他判斷,包括有否犯手球、界外球,以至球員碰撞時究竟觸及對方哪個部位及力度,以決定應否判罰。
現時已有人討論可否取消旁證,完全以科技取代他們?英國的未來學家皮爾森(Ian Pearson)認為可以,他預測2030年前便做到。不過,他承認這只是技術層面的預測,球壇和球迷是否想這樣做則是另一回事。
網球板球率先採用鷹眼VAR
足球執法有過不少變遷。在十九世紀中撰寫的第一部足球規則,其實沒有球證的存在,因為所有球員都是「紳士」,正人君子不會犯規。隨着足球比賽愈來愈激烈,球證應運而生,之後還加了兩個旁證。足球界原本很抗拒引入科技裁判,但當大量球賽透過電視直播,球證執法引來更多討論,最終須採用協助裁判的技術。
判斷足球是否已完全過了球門線的技術由鷹眼(Hawk Eye)公司最早開發,2000年由英國科學家Paul Hawkins發展出來,他把追蹤導彈的技術套用在體育上。網球和板球很快就採用鷹眼,足球要在2012年起才逐步引入。
使用鷹眼後,各界對足球比賽中引入科技的態度改觀,更多科技獲採納,也有更多運動類別仿效足球。2018年世界盃開始使用視像助理裁判(VAR)後,球證吹罰明顯嚴格了,該屆平均每場吹罰29次(包括9次按VAR覆核而吹罰),較2014年世界盃的13次多超過一倍。
科技也影響了觀賽的體驗,現在可以更快看到精采一刻的重播,並有3D畫面技術分析,便是得益於為了協助裁決的科技設置。教練和球員也可利用這些數據提升訓練質素,作出更準確的部署。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犯規程度主觀 機械執法惹議 |
上一篇: | 裁判科技顛覆體壇 運動數據成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