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6日
即使全球氣候談判的焦點轉移,由減排變成賠償基金,但氣候議題爭拗的核心依然沒變,那就是已發展國家跟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責任如何攤分,其中中國的角色最受關注。
三十多年前開始的聯合國氣候談判,確立了幾個重要原則,包括「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CBDR)。意思是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責任,但各國國情不同,因此在具體負擔的責任上應有區別,例如減排幅度、出錢的金額等,各國的承諾均有別。除了因為較有錢的國家應該出更多力外,還因為科學研究顯示,溫室氣體可在大氣層長期存在,發揮累積的暖化效應,排放量不能只計算當下的數字,還要考慮到西方發達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二百多年間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而發展中國家短期內仍要增加排放以發展經濟。
不過,世界情況在過去30年改變了不少,部分西方國家開始質疑應否繼續照搬CBDR原則,發展中國家則批評西方違背承諾。
中國的處境最能說明這個原則有何爭議。西方過去幾年指出,按總量計,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多的國家,如果北京不承諾盡快減排,發達國家如何努力減排也於事無補。
沙地印度應否出資有排拗
氣候談判未來幾年將討論賠償基金的執行細節,中國同樣逃不過爭議。本屆峰會的聲明字眼暗示,賠償基金的資金來源不局限已發展國家,意味西方希望貴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也應該向這個基金注資,而且極力阻止這個基金有錢流向中國及其他西方認為不算窮困的發展中國家,如沙地阿拉伯。
對一眾發展中國家來說,西方想把中國、印度等幾個大型發展中國家剔除CBDR原則以外,可能是想「走數」的開始。他們認為,就算中國等部分發展中國家不再如30年前般貧窮,都無改西方累積排放量遠超幾個大型發展中國家的事實。而且,以人均計,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的排放量依然遠低於各發達國家,要求他們減排力度跟西方看齊,並不公平。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做騷味濃 專家倡分段行動 |
上一篇: | 暖化加劇催生各地天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