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日
讀新聞看到通脹數字創新高,難免會被嚇一跳,但理財專家建議大家不妨注重「個人通脹」(personal inflation),藉此幫助自己更精明地消費,盡量減輕通脹對自身的影響。
減少購價格急漲貨品
政府統計的消費物價指數(CPI)是綜合一籃子貨物的價格換算出來,各類貨物在CPI所佔的比例不同,是根據全社會平均消費模式來決定,但每個人在什麼項目花錢較多、在哪些項目花錢較少,一定不同,不會跟CPI的加權一致,各人對物價上升的體驗可能跟通脹率數字反映的有很大差異。
以美國為例,通脹集中在能源和食物,衣物、醫療甚至酒類飲品升幅不多。大家可以檢視日常開支,看看哪些消費的物價升得較多,先集中在這些方面節約開支,在其他大項可暫時如常花費。
在同一大項裏,各種貨品的價格升幅也可以有很大分別,可以嘗試在這些貨品之間替換,轉購物價沒升得那麼快的貨物。在美國,橙、檸檬等柑橘類水果價格漲了近兩成,但蘋果只較去年同期貴了約6.6%,香蕉只貴了4.2%,可以暫時以蘋果和香蕉來代替橙。
商家蠱惑招變相加價
購物時除了留意價錢牌,也要注意平均單位的價格有沒有上升。直接加價,一定趕客,一些企業便以「蠱惑」招數來迂迴加價【表】,其中最常見的是「縮水式通脹」(shrinkflation),例如一包薯片價格沒變,但每包由100克減至90克,變相加價。
至於消費者應對滯脹最根本方法是認真檢視日常開支狀況,分清楚哪些是必須開支,哪些是純粹想要、但未必有用的物品,然後集中向非必需品下手,減少消費。
整體理財也要檢討。最好開始預留夠至少6個月使用的應急資金,以便經濟進一步惡化,並影響到自己收入時,可拿來周轉。
香港的利率雖然未必跟足美國的上調幅度,惟利率趨升已成大勢,按揭、信用卡卡數等債務也應檢視一下,尤其是浮息貸款,看看能否透過再融資等方法,防止利率上升導致還款金額大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澳洲二手網店旺 中產客源突激增 |
上一篇: | 美加息憂衰退 新興國最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