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
AI涉及很多需要釐清的概念,不少這些概念都是哲學家討論了幾個世紀的題目,因此有人認為如果不借助哲學的幫助,AI難有進一步的發展。
許多哲學家曾經觸及「機械能否思考」這個命題。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曾預測,機器終有一天能有智慧地作出決定和行動,又指出人有思考和靈魂,因此跟機械不同。這個想法為二十世紀中英國科學家圖靈(Alan Turing)提出圖靈測試奠下基礎。
行為似人不等同有智能
英國哲學家霍布斯(Hobbes)在十七世紀曾說,思考推理能力就是計算,而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G. W. Leibniz)曾試圖創立出所有人類思考的邏輯計算方程式,他們把人類思考分拆成機械細項,也涉及AI。
AI也會觸及心靈(mind)、定義、理智(reasoning,在哲學指思考、計算、推理與邏輯的能力)等哲學命題。什麼是智慧(intelligence)也有哲學家討論過。
美國哲學家John Searle曾以「中文房」理論挑戰圖靈測試。假設有人向房間內的另一個人傳遞中文字條,房間的人不懂中文,但有說明書教他如何回答,他按指示拿出其他中文字條回答房外的人,這會令人以為房內的人懂得中文,其實不然,因此機械的行為恍似人類,也不代表擁有智能。
即便AI不完全成為人類,當它逐漸具有一些人類的特質,便開始引發道德問題,這方面的爭拗也需要哲學協助處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深挖數據推進物理研究 |
上一篇: | AI未懂真思考 具自我意識純科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