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30日

劉子捷 EJ GLOBAL plus 信觀點

華府狠下殺着 步步進逼北京

美國參議院在眾議院無異議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後,拖沓一個月,之後忽然開足馬力,幾天後亦以無異議通過。翌日,眾院不待兩院協調,直接以參院版本為兩院版本,議長佩洛西簽署後即送白宮。眾院多數派是民主黨,佩洛西更是深諳議會政治之道,知道一旦兩院協調,參院的共和黨人可能又再拖拉,這一招直送白宮可謂厲害:即使特朗普否決,由於參院之前對同一版本法案已以無異議通過,力足推翻總統否決,堪稱連消帶打,直搗黃龍,為法案過關打了雙重保險。

京港連番抗議 好日子難回頭

北京對《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反應強烈,中港兩地包括中國外交部與特區政府,一天之內連番提出抗議;之後至少兩次傳召美國駐華大使館官員。特朗普縱然之前忸怩不作表態,可是到了周三終於簽署法案,成為美國法律。必須指出的是,就算特朗普否決法案,當前的美國對華政策亦不可能改變。因為,從奧巴馬年代的「重返亞太」至今,美國鐵了心要與中國一爭長短,《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是為美國對華政策的一步棋。法案的簽署,不過是在另一個側面說明,美國國內對中國強硬的大潮,此刻已是無法抵擋,更遑論紓緩。

此時此刻,美國對中國政策正處於歷史轉捩點。美國對華政策早已有之,國共內戰之時,五星上將馬歇爾已經斡旋國共兩黨。之後,有杜魯門政府的《中國白皮書》;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把台灣重新定位,變成「不沉航空母艦」。其後冷戰來臨,美國聯同南韓、日本、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組織圍堵中國的反共戰線。今天的東盟,原始出發點就是美國的圍堵戰線的一段。當時香港雖然沒有美軍駐紮,但不代表美國戰略藍圖沒有香港,而是香港那時是英國殖民地,美國利益概由英國代行。

美國雖是資本主義世界巨頭、意識形態的「反共先鋒」,在地緣政治上卻極為現實。不論圍堵主義抑或冷戰思維,都須基於美國的最大利益。以台灣為例,韓戰爆發後,1954年美台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美國把台灣防衞從軍事採購到人員訓練全部包辦,但一直卡着台灣的「光復大陸」大業。原因是台灣一旦發兵,戰火之下,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必受影響。當時,美國駐台軍官每個星期都要清點台灣登陸艦艇數量,此舉就是防止台軍出海,反攻大陸。

阻止「反攻大陸」,不等於撤出台灣。1960年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甘迺迪提出台灣撤出金門馬祖,此言震驚中外,咸認美國欲從台海脫身。但是,倘若台灣棄守金門,台灣本島防衞縱深亦等於零,更利於中共走出第一島鏈,華府發現不對頭,馬上改弦易轍。從1949年杜魯門準備放棄台灣,到後來成為美國針對中國的「扇形戰略」核心;從1960年甘迺迪一度想台灣撤出金馬,事隔60年金馬仍在台灣手中。世事幾許變遷,台灣今天仍是面對大陸的最前沿。

至於香港,九七之後香港已非英國殖民地,但美國對香港的重視則是歷年之最。這既有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商業經濟貿易因素,更是一路以來香港被視為中國南大門前的戰略重鎮。香港位置險要,身處華南發達地區珠江三角洲大門,南下可出南海,東出足赴台灣,北上沿岸到閩浙滬。更重要的是,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是北京這麼多年想方設法亦不能取代。於廣義的大戰略及狹義的商貿經濟,此刻的香港是中國的軟肋,美國對這一點了然於胸。

鬥而不破兩國最佳晴雨計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開宗明義說明美國重視在香港的利益;而這種利益,必須附於「一國兩制」及高度自治之上。本來,這是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的核心,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當年一再保證,可是回歸22年,香港的「一國兩制」及高度自治侵蝕嚴重。對華府來說,這便是損害美國利益,加上美國亞太戰略調整為印太戰略,香港作為印太地區主要城巿,在這戰略布局舉足輕重。易言之,香港同時服膺美國的兩個戰略思考:一,是美國在區內經貿利益所在;二,是美國在華南的戰略關鍵之地。

香港在美國藍圖當中,多年來扮演商業機會等角色,中美友好的年代,美國毋須以香港向中國施壓。時移世易,中美短兵相接,香港重要程度有增無減。就像台灣,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美友好之時,美國派人到台灣強拆研發核武的設施,如今中美對峙,美國的對台友好的法案簽了一個又一個,向台灣出售F16V戰機再賣M1A2主戰坦克。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大戰略出現根本變化,香港雖非台灣,但在該地緣戰略的作用,已是發力追趕寶島。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簽署,未來中美大棋盤中有關香港的齟齬必然愈來愈多。建交40年以來,北京對與美國的外交糾紛,向來是「鬥而不破」四字真言如圭臬,然而在當前的氛圍底下,能否繼續奉行下去,將是未來中美是戰是和的一個試金石。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