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6月22日

呂紹煒 EJ GLOBAL plus 信觀點

台商對大陸難捨難離

不論以整體出口創滙,還是只看對美出口,台商都佔有近半壁江山的份量,而且以產業類別看,雖然從傳統產業到科技產業都有,但大陸電子產業出口中,台商佔的比重又特別重,因此中美貿易戰中,台商的動向也特別值得關注。

台商對貿易戰的反應,從一年多前的觀望、猶疑、小幅調整生產線,到今天的加快遷移腳步,在因應貿易戰帶來的衝擊上,不斷隨着時局作調整。這由台灣政府今年1月起推出的「歡迎台商回流投資專案」可看出:到4月初回流金額破千億元新台幣時,經濟部就認為「成績亮眼」。

零組件廠商未能跟隨遷出

當時大部分人都認為5或6月時舉行「特習會」,就能結束貿易戰。但5月初特朗普突然提高中國進口貨品關稅,威脅對另外3000億美元貨品加徵關稅,更對華為下禁令,可能演變成科技冷戰;大陸也強硬回擊。至此,外界已不再對貿易戰短期可結束抱希望,台商回流投資金額馬上呈三級跳:5月9日達2800億元新台幣,再兩周,經濟部說台商回流金額預估「上看6000億元新台幣」,而且回流台商中不乏如廣達、和碩、台達電、國巨、巨大等明星企業。

台商轉移生產基地的考量因素,其實遠比外界想像的複雜又困難,而且也不代表放棄大陸的生產線。廠商主要考量當然是要規避美國對中國貨品加徵25%關稅,因此最重要的是把出口到美國的生產線遷移到其他國家。

但問題是許多生產屬勞力密集,需要眾多低廉勞工,這些生產無法遷回台灣,此時工資仍低、勞動力充沛的東南亞就成了台商首選之地。例如「電子五哥」中的和碩已在4月時就到印尼設廠,仁寶到越南設六千至七千人的工廠,富士康也在越南有廠房並準備擴大規模。

不過,台商布局碰到更大的問題是供應鏈與群聚效應問題。廣達是筆電組裝與伺服器大廠,去年筆電全年出貨量高達3760萬台,但筆電是毛利低又需要勞工多的成熟產業,且要有供應鏈優勢才能生產。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就表示,伺服器是高價產品,在台灣生產很有競爭力,因為產業供應鏈就在台灣;但消費性產品就不適合在台灣做,因為需要大量人力,在台灣其實招工不易。而且,筆電代工廠如果要自大陸遷出,必須整個產業供應鏈都一起行動,因為供應鏈對產量大的產品很重要,雖然東南亞也是考慮的筆電生產基地,但現實上不可能要求每樣零組件供應商都轉到東南亞生產。

廣達副董事長梁震次說得更清楚:全球只有美國對中國加徵高關稅,而筆電銷美佔整體產品的30%左右,所以只要將一部分產品生產線自中國移出即可,但筆電要從中國移走是整個產業鏈都要配合移出,否則生產成本會比大陸生產更高。

這番話顯示的是:需要遷移的生產線只有一部分(出口美國受到影響者)。還有,就算想遷,現實的困難可能讓企業還是要選擇留下,承受加徵關稅。而台灣經濟部找來廠商座談後也說,根據廠商的反應,大致上就是高階、附加價值高的生產可移回台灣,低階、毛利不高、需要眾多人力的生產則以移到東南亞為主。

越南工業區地價暴漲六成

因此,整體而言,台商的去路大概就是回台與去東南亞,而東南亞則是以越南受惠最多,今年前5個月外資直接投資達167.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9%。根據越南台商的形容,越南全國工業區都在搶地、搶人潮,更帶動地價一年就上漲近六成、租金被炒到「一日三市」、用最低工資已招不到工人了。

換句說話,隨着投資者湧入,東南亞國家的成本也會隨之上揚,同時不少國家的基礎建設仍有不足,工人的勤奮與熟練度亦不如中國,倘貿易戰結束,許多廠商考量成本與風險因素後,不少企業會選擇回到中國。巨大就說,若美國決定撤銷對中國實施的加徵25%關稅,「我們會立刻將產線轉移回去」!

貿易戰引發的供應鏈調整與生產遷移,確實已發生、進行中,但現在仍難評估其對大陸經濟的影響會多大;每個產業、每家企業擁有的資源、面對的情勢可能都不同,最後會有不同的選擇。短期對經濟的衝擊當然大,至於大陸會因此壓力而成功調整體質、促進產業升級,還是沉淪到「失落的N年」,現在無人可預估,就等着看吧。

呂紹煒  風傳媒副總主筆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