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月19日

李坤乘 EJ GLOBAL plus 環地視野

殲20輸在引擎 東亞制空權 中國處下風

去年6月,第4架由日本自行組裝的洛歇馬丁(Lockheed Martin) F-35A雷霆2型(Lightning II)第五代隱形戰機,從三菱重工位於名古屋的生產線出廠。另在去年12月,第一批被派往美國受訓的日本準F-35飛行員已學成回國,第二批學員亦將於本年3月受訓完畢。

日本目前已成軍的F-35共10架。連同從美國訂購的原廠貨,日本將在2024年之前部署42架F-35A。而據《日經新聞》去年底報道,安倍內閣正討論再向美方增購約100架F-35A/B。一旦成事,估計約在2035年前後,日本將有140多架最新銳的第五代隱形戰機服役。

美日韓F-35相繼服役

南韓方面,去年3月已經接收了第一架F-35,並計劃在2021年前引進共40架。

與此同時,美國早在2017年底開始,已在日本本州東北部的三澤基地、西南部的岩國基地,以及位於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陸續部署F-35,至今數量已達30多架。

此外,去年3月,美軍兩棲攻擊艦「黃蜂號」(USS Wasp), 首次在東亞水域成功進行了F-35B的起降測試, 標誌着美軍已具備在東亞海上部署F-35的能力,劍鋒直指中國大陸及北韓。

正當美日秣馬厲兵之際,那邊廂俄羅斯與中國亦不甘示弱。前者最快今年內部署其最先進、同屬第五代的Su-57匿蹤戰機。

解放軍方面,除了自主研發的殲-20隱形戰機已經服役外,在2016年拍板從俄羅斯訂購的共24架、號稱當今空中近戰纏鬥能力最強的Su-35戰機,截至去年11月底亦已全數付運。

顯然,隨着中俄與美日韓各自的第五代戰機相繼服役,東亞地區目前正上演着一齣精采而激烈的大國制空權爭奪戰。

其實連同今次在內,過去40年來,在中國和美日之間,已先後爆發了三輪的地區空權爭霸。

國產隱形機殼新餡舊

第一次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當時隨着美國F-14/15/16以及日本F-15J等第四代戰機相繼服役,中國空軍的裝備水平一下子被甩開了整整一代,從而奠定了美日在東亞的絕對空中優勢。

第二次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從俄羅斯引進了Su-27和Su-30等重型戰機,加上「山寨版」的殲-11(即Su-27仿製型)和自行研發的殲-10,讓解放軍成功追趕美日,形成了雙方「四代機對四代機」的對峙局面。

至於今回的制空權爭霸,表面看來雙方好像勢均力敵,但筆者認為,這次形勢對美日方面顯然較為有利,導致今後東亞地區的「空權天秤」,很可能會再一次向美日傾斜。

筆者有此推論,是因為中國的殲-20與F-35的性能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加上Su-35數量過少,一旦美日的F-35進入大規模服役周期,解放軍恐怕會陷入技術劣勢。

現時國際上普遍公認,用來界定第五代戰機的關鍵技術指標有四項,分別是(1)雷達匿蹤、(2)主動相位陣列雷達(AESA)、(3)超音速巡航能力和(4)矢量推力噴氣管(TVC)。

就F-35而言,上述四項均圓滿達標,可是殲-20,縱有第五代戰機的外形,但骨子裏其實還是第四代的貨色。

發動機技術落後美20年

首先,美製F-22和F-35所配備的普惠(P&W)F-119和F-135引擎,均是推重比達到1:10的真正第五代渦輪風扇發動機,能讓飛機在不打開加力推動裝置的情況下,達致超音速巡航,並配備矢量噴管,能大大縮小戰機的空中迴轉角度,這是第四代發動機難以做到的。

反觀解放軍的殲-20,配備的是俄製AL-31和中國國產的WS-10 「太行」系列第四代渦扇發動機,屬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技術水平,根本不具備超音速巡航和矢量推進能力。

事實上,發動機技術一直是中國航空工業的「軟肋」,整體水平落後美國至少20年以上。看看「太行」,早在1987年立項,2007年作空中試飛,可是由於材料質量、機件壽命和可靠性等方面一直不達標,要直到2015年左右才總算能開始大量生產裝備。

也就是說,中國花了整整近30年時間,到近年才搞出了一款只相當於美國八十年代水平的軍用航空發動機,兩國的差距可想而知。

這也解釋了為何在2015年前出廠的殲-11和殲-10,大都仍然選擇以進口的俄製AL-31發動機作為動力系統,就是因為「太行」的質量遲遲不過關。

至於在電子掃描雷達、總體隱形能力、航電設備和全權數字發動機控制系統(FADEC)等領域,F-35比殲-20可謂遙遙領先。

其實中國之所以讓殲-20匆匆服役,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先解決「有與無」的問題,以避免出現在鄰國紛紛邁向第五代戰機時代的情況下,解放軍還停留在使用四代機的窘境。

換裝俄引擎可縮差距

要根本解決殲-20「五代殼、四代芯」的問題,唯有寄望中國第五代發動機WS-15「峨嵋」系列的成熟。問題是,「峨嵋」自2007年立項以來,看來並未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否則以大陸官媒的一貫作風,怎可能不大書特書?

唯今之計,要盡快縮窄殲-20與F-35的差距,最便捷的做法,就是換裝與Su-35一同售華的俄製「土星」117S發動機。117S同樣具備矢量噴管,能實現超音速巡航,只是可靠性和機件壽命等方面仍較美製產品為差。若非這樣做,中國在這場空權較量中,恐怕注定要輸在起跑線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