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日
今次美國中期選舉主流傳媒終於沒有再跌眼鏡,選前的預測基本上準確︰包括民主黨重奪眾議院控制權,共和黨保住參議院,州長選舉民主黨佔優,幾場競爭激烈的選戰如得州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保位之戰,勝負果然在一個百分點之內。跟2016年遍地眼鏡碎相比,CNN、美聯社、《紐約時報》等算是挽回一點公眾信心,不需再來一場soul searching查找不足。
主流新聞傳媒雖然算是挽回一點面子,但在今次選戰中的作用似乎進一步被邊緣化,不但沒能發揮設立議題的作用,連提供一個platform讓兩黨候選人好好辯論政策或國家前途的能力也愈來愈低。回看過去幾個月的選戰,基本上沒有帶出什麼新的政策方向,沒有任何溝通,兩黨候選人只是各說各話鼓動自己的基本盤。
共和黨方面特別是由特朗普推動的最後階段選戰,打的只有一張恐懼移民牌,把所有美國問題都算在移民頭上,然後「製造」所謂移民車隊大舉闖入美國的假象,甚至下令加派美軍協防邊境,阻止難民進入。為了營造緊張氣氛;特朗普還火上加油說軍警可以對擲石反抗的非法移民開槍,後來因反響太大才改口說不會開槍。
主題欠奉 只剩個人喜惡
民主黨方面也好不了多少,大部分候選人主力的議題只是反特朗普,要undo他對國家的損害,要否定他的分化與不包容政策。可是,實際上他們也沒提出什麼代替路線,基本上只是打出反特朗普的旗幟。換言之,今場選戰變成是支持與反對特朗普之戰,是兩邊啦啦隊互相叫陣,沒有討論,沒有交鋒,只是拚命鼓勵己方的支持者「衝殺」。
對扮演客觀、中立觀察者、分析者角色的主流新聞傳媒而言,他們既不能替某方面叫陣(Fox News某些主持人除外),又不能把兩大陣營拉在一起認真討論,他們的角色怎能不被邊緣化?他們怎麼能動員選民的熱情?以往的選戰都有一些清晰的主題讓兩大陣營針鋒相對,各出奇招及理據支持自己的論點,再爭取選民特別是中間及溫和選民支持。1992年大選是經濟問題,克林頓打出「It's the economy, stupid」,令老布殊處於下風。1994年中期選舉則是新一派保守主義的崛起,後來成為眾議院議長的金里奇(Newt Gingrich)逼民主黨重訂政府與市場的界線,雙方就「Contract with America」即國家與人民之間的契約內容如何熱烈討論。2006年的中期選舉當然是小布殊的伊拉克戰爭是對是錯,是帝國的非理性亢奮還是國家安全必須。2010年中期選舉針對的是醫保計劃及大政策是否過了頭……。
2018年則只剩下支持還是反對特朗普,喜歡或否定他這個人。這樣的選戰怎麼還需要主流新聞傳媒解讀、分析、報道呢?大家表態就是了,難怪提早投票的人數破紀錄。
很不幸,下一次選舉即2020年大選只怕也擺脫不了同樣的軌跡,只怕同樣是一場支持、反對特朗普個人的對決。特朗普固然會用他的twitter、soundbite,行政資源把選戰聚焦在自己身上,以鼓動支持者踴躍投票,再創奇蹟。民主黨不管推舉什麼人作候選人也免不了是個anti-Trump,事事跟他唱反調,對他來個全盤否定。這樣的選戰甚至可能連慣常的候選人電視辯論也不必辦或辦不成,因為特朗普根本不擅長跟人辯論什麼政策、政治細節,他的強項是罔顧事實、侮辱和攻擊對手,是由他一個人說了算,他怎麼還會有耐性跟主流傳媒協調什麼電視式公開辯論。
更何況今次中期選舉表明美國的政治光譜進一步兩極化,中間、溫和選民愈來愈少,兩黨選民則傾向不問情由、對錯,支持自己屬意的一方。在不講討論、不講理據的政治文化下,主流新聞傳媒還可在選戰中扮演什麼有用角色呢?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選戰未改美中台三角關係 |
上一篇: | 美外交政策不受選舉結果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