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日
美國中期選舉日前舉行,改選國會眾議院全部議席及參議院三分之一議席,以及合共35個州長職位。就選舉結果而言,民主黨這次沒有掀起「藍潮」(wave election),共和黨反而在參議院議席有所增長,對不少反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旁觀者」而言自感大失所望。筆者與來自美國的同事交流後,大家均同意一點的是,這次選舉結果實質上並沒有超出美國國內預期,算是一場既不緊張又不精采的中期選舉。
當然,在個別的選區而言,這場選舉仍有一定的實質意義,例如得州在任州長克魯茲(Ted Cruz)雖幾乎陰溝裏翻船,但仍以3個百分點的差距擊敗被視為民主黨明日之星的奧羅克(Beto O'Rourke);獲得特朗普全力支持的密蘇里州參議員候選人Josh Hawley,則成功擊敗爭取連任的Claire McCaskill,將密蘇里州兩個參議院議席收歸共和黨所有。這次選舉也首度選出美國原住民女眾議員Deb Haaland、穆斯林眾議員特萊布(Rashida Tlaib)及奧馬爾(Ilhan Omar),以及選前已公開出櫃的波利斯(Jared Polis)為科羅拉多州州長。
對特評分還是政治實況評估?
不少選前的分析指這次中期選舉是對特朗普過去兩年施政表現的一次公投,因此對於了解其餘下任期可得到的支持及未來政策走向等,有重大意義。就總體投票率及票站民調的數據分析,高投票率及有近四成人表示希望以選票來表達對特朗普政策的不滿,似乎印證特朗普是這場選舉的最大公約數之一。然而,一些在選戰數月引爆的議題,包括中美洲移民大篷車問題、最高法院法官卡瓦諾任命爭議,以及傳統的稅務改革及醫療改革議題,在選民考慮其投票取向時仍有一定影響力。
此外,在美國政治傳統,中期選舉被選民視為對白宮及其代表政黨的一次中期考試,早已是美國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執政黨在中期選舉喪失議席,甚至是失去對國會的控制,也不是一件新鮮事。因此,將這場中期選舉及其結果的重要性過分放大,甚至視為一場「善惡之戰」,大抵不過是旁觀者過度投入情感,一廂情願的主觀期望而已。
因此,與其將這場選舉視為對特朗普表現的公投,筆者認為可視之為對美國現實政治的一次大型實證研究,判別所謂的「美國價值」是否在美國普遍通用。事實上,早在筆者仍是學生之時,在課堂上早有學到「兩個美國論」的說法︰即美國東西岸的多元開放主義,以及美國中部的保守孤立主義。而這些政治分歧,則透過美國政體及兩黨政治將其制度化,然後最終希望透過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之間、政黨之間的政治協商等將美國聯邦重新連接。但自奧巴馬及特朗普這兩個在傳統體制外的政治人物先後上台後,這些美國政治的潛規則卻不再是「潛規則」,變成為放上枱面的「明規則」。
當我們以上述的「兩個美國論」思考這次中期選舉,結果可衍生不同的「兩個美國論」︰民主黨贏得代表「民眾」的眾議院及在州長選舉上嘗到甜頭,卻在代表聯邦事務及州份利益的參議院改選損失議席;在昔日共和黨一般表現比較好的近郊(suburbs)地區,民主黨候選人大多能維持2016年希拉莉(Hillary Clinton)打下的江山,連同在工人地區相對較佳表現,抵消了共和黨在鄉郊地區的優勢。
總體而言美國民眾支持種族及宗教多元,創造不少「第一次」,但同時在一些關鍵州份如印第安納及密蘇里州失去既有支持,在佛羅里達則增加了兩個眾議院議席。這樣相互矛盾的選舉結果,一方面自然是各取所需︰民主黨可視之為民眾普遍站在自己一方,共和黨則可視之為在聯邦及州利益上民眾相信共和黨的能力;也可以是各失所望︰民主黨沒有明顯的眾議院優勢,甚至失去更多參院席位,對日後總統選舉布局有所影響,共和黨則進一步失去大部分,甚至一代人支持,對日後的選情自然不感樂觀。而奧羅克及吉勒姆(Andrew Gillum)分別在得州及佛州落敗,更令民主黨內的進步派思考進步立場對今後爭取更多黨內外支持,直接為日後民主黨的選舉布局添上一層陰影。
選舉過後美國政治回到具體的操作,重掌眾議院的民主黨又是否會為特朗普施政帶來極大阻力?特朗普的其中一個競選承諾減稅,早已在上年年終完成立法程序;至於有關醫療改革的問題,去年兩院在共和黨掌控下仍難產收場,而整場中期選舉共和黨(除特朗普外)也希望與醫療改革及廢除「奧巴馬醫改」切割;至於移民問題,即使特朗普在Twitter表明支持,眾議院在6月才否決由共和黨提出有關移民政策改革的相關法案,可見即使共和黨執掌兩院也不見得讓特朗普施政一帆風順,換了民主黨也不過是增加法案通過難度而已。
重奪眾議院又如何?一切如常
當然,民主黨在選後已有風聲,將重啟包括「通俄門」在內有關特朗普及其幕僚在選舉期間失當行為的聽證會,既希望了解2016年選舉背後種種有關外國勢力介入的指控是否屬實,也希望藉發大有關特朗普及其團隊的醜聞影響白宮的管治威信,以求在下次總統選舉將其拉下馬。但即使如此,民主黨內部對於會否啟動彈劾總統程序也是三緘其口,在體制上民主黨沒有參議院的絕對控制權,彈劾程序實際效用不大,而在半途將現時民望一般的特朗普拉下馬,沒有明日之星可直接領軍的民主黨,是否足以挑戰白宮寶座仍是未知之數。事實上,假如共和黨未來要擺平的是激進保守與中庸保守的路線分歧,民主黨也要在未來兩年處理黨內進步派及傳統派別之爭,以確保有足夠向心力挑戰特朗普連任之路。
白宮在中期選舉有初步結果後,早已表明願意與國會就不同的政策改革合作,足見特朗普已有心理準備──一是善用這些阻礙來增加自己未來的選舉籌碼,或是真的在一些共同議題──例如處理對華貿易問題上跟民主黨合作,嘗試建立一個可以交出更多實績的總統形象。最後,筆者嘗試代入特朗普的心思來回應這場選舉的結果,應該只會留下一句名言︰「太陽照常升起。」
陳偉信_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研究學士課程講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民主黨真正勝利在州長之戰 |
上一篇: | 我預見中美之間將出現「經濟鐵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