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9月15日

凌劍豪 EJ GLOBAL plus 環地視野

歐美收拾金融殘局 中國乘時崛起

今年是金融海嘯10周年,不少媒體均討論過去10年海嘯的經濟影響。然而,宏觀經濟格局的改變,也引來政治權力的轉移。過去討論環球霸權相關的議題時也指出,不少學者認為全球霸權的基礎在於經濟制度的壟斷,如西班牙壟斷了新大陸的貴金屬、荷蘭壟斷了舊銀行體系、英國壟斷了工業技術等,因此當美國所代表的新金融及債券市場面對金融海嘯的衝擊,所帶來的影響自然不止於經濟而已。

政治碎片化 極端主義蒲頭

對於金融危機與本土政治的關係,英國學者Alan de Bromhead等曾透過分析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對政治的影響,指出1930年代極右的反建制力量──這自然是指廣義的法西斯主義──崛起正是當時經濟大蕭條的後遺症。而學者Manuel Funke、Moritz Schularick及Christoph Trebesch針對多場金融危機的分析亦表明,相對於同為反建制的極左意識形態,極右形態在經濟問題所獲取的選舉利益更多,例如他們比較戰後不同的經濟危機中,極右政黨在危機發生後首年得到的支持平均值為不足一成,但在危機發生後5年卻可高至三成,成為經濟危機的最大政治贏家。

事實上,不論是直接受到金融衝擊的美國,以及發生歐債問題的歐盟諸國,在不同的民意調查均顯示民意變得更為分散,不少民眾由原來的中間偏右及偏左的意識形態走向更右及更左──美國的「茶黨」與特朗普入主白宮、民主黨內部更多選民支持社會主義及素人政治,以及歐洲多國激進政黨的崛起甚至入主權力核心,就是最客觀的例證。即使這些激進思潮在組閣制度下無力走向權力核心,但由於它們在社會有一定的支持並有能力將這些支持轉移為選票,往往成為議會內的重要反對力量,可以左右大局。

以剛過去的瑞典選舉為例,被視為右翼激進政黨的瑞典民主黨以63席成為第3大黨,實力上不能成為執政黨,但也令主要兩大政團難以單獨執政,成為懸峙國會。當然,去屆的瑞典國會也組成了少數派政府,但畢竟這次左右政團的議席相當接近,雙方合作似乎需要更多努力。

極右及極左的崛起,令原來的中間政團難以組閣,客觀的效果就是政府施政難以暢順,甚至出現中途倒閣的情況,例如意大利的政府組閣困難,要多次看守政府及技術官僚上場,自然進一步強化民眾對傳統菁英的厭惡,一方面有更大的誘因走向極端陣營,另一方面就是將不滿以街頭政治方式解決。

學者Manuel Funke、Moritz Schularick及Christoph Trebesch的研究指出,歷史上多場經濟危機後,非法的街頭暴力比危機前多出近倍,工會運動上升至少三成,針對政府的示威更是3倍以上。而在質量上,在美國,金融海嘯後的華爾街運動也許未竟全功,但卻成為新的街頭運動範式,例如由下而上的運動組織、佔領特定空間作長期抗爭、網絡工具及社會平台的應用等,均影響了一代人如何去參與及組織社運。傳統由上而下的社會組織模式受到挑戰,自然也被視為公民社會碎片化的另一明證。

當這些受到金融問題影響的國家面對政府難以管治,公民社會變得零碎難以再整合利益施政的問題,可以投放到外交政策的資源就會減少,甚至要因為回應國內激進思想的訴求更改既有的外交政策及立場,直接影響國際政治格局。

更甚的是,由於金融海嘯源於美國,其第一波影響及受到直接衝擊的是其盟友歐洲,直接影響西方社會所奉行的資本主義及金融經濟制度,對發展中國家的誠信大減,因此創造了空間供其他挑戰者填補其中的權力及資源真空。

霸權沒落 無力東顧

事實上,假如911是中國本世紀外交第一個蜜月期,令她成為美國希望吸納到世界體系的盟友;金融海嘯的出現,美國及歐洲在環球貿易及外交投放萎縮,成就了中國外交第二個蜜月期。在金融海嘯後,中國市場的龐大潛力及貨幣儲備成為西方國家及企業的救生圈,國內企業及資金也在金融海嘯期間積極打入西方市場,在這10年累積到一定的新技術、市場佔有率及經濟利潤,令中國躍升為足以與美國及歐盟鼎立的經濟體,中國也借經濟實力吸納一定的發展中國家盟友,從而增加她的潛在影響力。

當然,這些影響力如何轉化為實際的霸權改變仍有一定距離,特別是近月來「一帶一路」似乎在多國受挫,似是表明即使發展中國家願意在經濟上與北京合作,在政治上仍對北京有一定戒心。但不能否認的是,10年過去,北京在國際社會的整體影響力確實是有所提升,也是美國及歐盟無力東顧之果。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