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5日
馬來西亞大選在即,由於本屆大選的情勢激烈,反對黨利用經濟民族主義手段爭取更廣泛的選民支持,中資也成為大選一個熱門話題。近年隨着中馬貿易額攀升,中國已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對大馬投資也在基礎設施、房地產、通訊等多個領域快速增長。反對黨抨擊執政黨與中國關係過於密切,向中國資本開放過多的領域,特別是在1MDB案後,中廣核收購1MDB下屬的能源企業埃德拉並承諾承擔埃德拉的債務,被反對黨攻擊為執政黨向中國「賣國」。反對黨陣營領袖馬哈蒂爾多次表示,若他執政將重新審查中資案例。
從選舉形勢來推斷,執政黨有較大可能性贏得選舉,而與中國合作、引入中資被執政陣營宣傳為過往政績的一部分。因此若執政陣營繼續留任,馬中關係不會受到太大衝擊。
雖然目前判斷反對黨陣營執政的可能性不大,但有必要對這種可能性導致的中馬關係變化做出分析。從競選期間的表態來看,一旦反對陣營贏得大選,短期內在馬中資企業及已有投資意向的中資企業、中馬合作項目會受到衝擊,部分項目進程或許被延遲、否決。但正如分析中美關係一樣,雙邊貿易及投資佔據中馬關係的重要地位,也對馬來西亞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任何一個政黨上台,都不可能長期刻意地阻礙中馬經貿關係的正常發展。
馬哈蒂爾馬來族優先
另一個可以對比的維度是馬哈蒂爾時代的馬中關係與馬美關係。從馬來西亞方面看,除經貿關係外,在半威權國家中,領導人個人因素與國內政治對於國際關係的處理仍有重要影響。假如馬哈蒂爾重登首相寶座,他過去40年的政治生涯向人們展示出的相對穩定的特徵主要包括兩方面:在國家治理方面尊崇發展至上主義,而不將意識形態當作首要考量的問題。在種族問題上則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馬來民族主義者,以馬來裔的發展為各種主要政策的着力點。
這二者之間有潛在的聯繫:即馬哈蒂爾認為馬來西亞應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至少國家元首、首相等重要職位均應由馬來人擔任,因此發展國家也就主要等同於發展馬來族。他的個人價值體系決定了在他任期內,馬來西亞的對外關係將不會把意識形態或人權等道德因素當作馬來西亞的首要考量,這一點正與中國外交不謀而合。
此外,作為一個擁有強烈民族自尊的領導人,馬哈蒂爾不歡迎外國對本國的干涉。在這一點上中國比美國更受歡迎,中國奉行不干涉別國內政原則。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諸國總體上都有一個相較中國更突出的特點:沒有由天朝大國淪落為半殖民地的「百年恥辱」,對「西方列強」也沒有心底的不自信──「二戰」給東南亞諸國留下的教訓,一是明白了黃皮膚的亞洲人(日本人)能打敗高大的白人(英國人),二是高大的白人在關鍵時刻不會保護東南亞,本質上很懦弱,要爭取獨立只能靠自己。因此,儘管中國高調推廣「一帶一路」,但只要不干涉馬來西亞內政,中馬關係將不會出現大問題。
相比美國,中國在對馬關係的處理上另一個優勢是以色列問題。由於宗教、政治等問題,馬來西亞與以色列至今未建交,而美國在以巴問題上一邊倒支持以色列,這使得馬美關係增加了緊張因素。但中國在為數不多的大國中同時能與以巴雙方保持良好關係,並不採取選邊站的策略,因此在這一問題上與馬來西亞這個世俗伊斯蘭國家不存在宗教層面的直接衝突。
因此,即使反對黨贏得大選成為新的執政黨,中馬關係在長期也不可能出現大的波動,儘管短期內部分中資個案可能會受到影響。
張倩燁 政治風險顧問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華裔無關大局 巫統放軟拉票 |
上一篇: | 假如「馬來海嘯」 東盟最受衝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