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伊朗今次示威中,民眾把矛頭指向處理經濟問題不力的政府,進而挑戰伊朗最大的政治禁忌,出現否定伊斯蘭共和國體制的聲音,年輕一代的示威者甚至喊出希望巴列維王朝(Pahlavi Dynasty)復辟的口號。
伊朗在二十世紀上半葉能迅速現代化,巴列維王朝功不可沒。開國君主禮薩汗(Reza Shah Pahlavi)執政下,伊朗即使不計算產油設施,全國現代化工廠總數也上升了17倍,全國公路總長度也由約3200公里大增至超過2.25萬公里;他又引入西式教育,建立伊朗第一所大學,女權也獲得一定提升。
繼任的巴列維(Mohammad Reza Pahlavi)延續父親的西化改革路線,讓伊朗在冷戰時代能夠歸邊到美國的資本主義陣營;1950年代初,巴列維遭架空權力,以至一度遭流放到意大利,但到1953年就在美國中央情報局協助下重奪政權,此後巴列維就更加靠攏美國。1963年,巴列維提出「白色革命」,在15年內推動涵蓋19個範疇的現代化改革。
驟眼看來,伊朗是循着開明和現代化的正軌邁進,但事實上巴列維王朝的改革存在很多問題。首先,伊朗始終沒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巴列維王朝名義上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國王實際上大權在握,1953年後更是專斷獨行。
然後巴列維的改革涉及引進西方文化,以及打破封建時代的土地分配和貿易傳統,得罪了在伊朗影響力甚大的什葉派教士、地主和「巴札」(Bazaari,即阿拉伯傳統商人)等既得利益群體;另一方面,一般民眾大多享受不到國家現代化帶來的經濟成果,卻只看到王室和權貴生活愈見奢華,民怨自然日益沸騰。
面對國家各階層的不滿情緒,巴列維選擇以強硬手段打壓,最終卻導致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爆發,斷送了整個王朝。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踩過台海中線 大陸亮真槍 |
上一篇: | 新世代欠發展 敲響神權體制喪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