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
美國總統特朗普當選剛滿一年,但他已成近70年來最不受歡迎的總統,支持度不過三成多。剛過去的地方選舉共和黨全敗,更讓人覺得狂人總統號召力大減,前景堪虞。不過,特朗普最大的問題還在於他喜怒無常的性格給政府不斷帶來煩惱。上月,特朗普的Twitter言論一度令外界推測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將辭職。
筆者曾不止一次談到特朗普這種不穩定的情緒對其團隊成員的影響,發生這場風波並不意外。當時蒂勒森正訪華,為北韓問題奔波周旋,而特朗普突然稱蒂勒森和平解決朝核問題的努力「只是在浪費時間」。這是總統與國務卿之間新一輪緊張關係的焦點。另一方面,蒂勒森則被媒體揭露,曾在內部會議上稱特朗普是「笨蛋」(moron),特朗普感到受到侮辱,並向他挑戰智商測試。這些根本不像是一個世界大國的領導人應有的舉動。
國務卿在外訪問,通常會被視為在某種程度上代表總統或美國決策層的集體意志;而特朗普公開否定國務卿的外交努力,將影響深遠。這首先是會削弱國務卿上述的代表性,令國務卿的正式承諾可信度下降,繼而讓美國在外交層面的溝通成本上升。其次,在外國眼中,特朗普也不是「一言九鼎」的美國總統,這名過分重視「回應當下」(react to the moment)的總統對長遠關係缺少足夠思考,加上國務卿的角色被削弱,美國失去能在外交上主事拍板的關鍵角色,增加美國外交政策的不確定性。
道德及政策雙重缺失
筆者曾在特朗普上任之初,討論他與其決策團隊之間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包括特朗普會向身邊人學習並適應總統角色,特朗普與其團隊之間互相磨合等。如今看來,這磨合期將長於此前的想像。
特朗普與蒂勒森的另一嫌隙是特朗普對於種族主義的曖昧態度。總統團隊核心成員之間產生意見分歧並不是罕見之事,在9.11後,時任總統喬治布殊(George W. Bush)就曾跟時任國務卿鮑威爾(Colin Powell)與時任副總統切尼(Dick Cheney)等幕僚爭論應該如何回應。但此類爭執過去往往只是政策上的爭論;而特朗普與蒂勒森,以及此前幾位已經辭職或被免職的幕僚之間的爭執,則大部分是道德層面的衝突。
目前特朗普陷入一個困境:團隊中被認為有「道德感」、不支持種族主義、努力維護團隊團結的人正逐漸流失,曾被認為是特朗普「精神教父」、支持種族主義的班農(Steve Bannon)也已離開。為了保持團隊在今年年底前不再流失要員,未來一段時間內,蒂勒森與特朗普雙方都勢必有所收斂,彼此退讓幾分,但將令特朗普內閣的道德方向與政策方向面臨雙重缺失。
在國際層面,若以美國學者近年來熱中討論的「權力轉換」(power shift)理論剖析當今格局,那麼特朗普這4年執政就很可能是中美國際權力轉換的關鍵時期。剛結束的中共十九大,習近平重申了中國沒有稱霸的雄心,但多次強調中國發起的國際合作平台的作用,說明中國不會在短期內直接挑戰美國自冷戰結束後確立的「一超」地位。這將使中美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和,而夾在中美之間的小國則有機會尋求更多的槓桿,在大國陣營邊界尚不明確的當下,享受暫時的和平。
張倩燁_政治風險顧問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亞太經合大會 「印太」角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