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
美國總統特朗普決定退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嚴格來說對美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沒有即時影響。不過這個決定可謂再次引證特朗普上任大半年來的習慣:每當面對政治失利時,便刻意挑起一些具象徵意義的衝突,以求在支持者面前爭取「勝利」,而不理會這些衝突的長遠影響。
表面上,美國退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影響很大,畢竟美國的會費佔其總預算的22%。不過,現實上美國在6年前便停交會費,該組織早就習慣了這個財政新常態。美國在奧巴馬年代便欠交會費,和他的個人政治立場無關,而是原來美國國會在1990年時曾通過法案禁止資助承認巴勒斯坦的國際組織,所以才被迫跟從。兩年後,美國因為欠交會費而被終止投票權,現實上和一個觀察員無異,現在正式退出只是確立多年來的既成事實。
橫衝直撞 內閣不斷換人
這不是說特朗普的決定沒有意義,最少對於特朗普本人來說就很重要。過去大半年來,每當特朗普面對政治困局,他便會主動挑起其他衝突來轉移焦點,屢試不爽。自他上任以來,各項主要政綱幾近全數跳票,奧巴馬醫改未能推翻,基建投資雷聲大雨點小,稅務改革仍在國會僵持,墨西哥圍牆一里也沒有建成,更別說要讓墨西哥出資。
與此同時,特朗普內閣如走馬燈一樣不停換人, 到了今天已變成找不到人願意上任,高層出缺數目達歷屆政府新高。再加上通俄門的調查愈演愈烈,揭出的醜聞和涉及的親信愈來愈多,就像個不知何時爆炸的計時炸彈,特朗普無疑很需要任何形式的「好消息」來為自己貼金。
特朗普施政不順,其中一個主因是國會無法百分百認同其胡作非為。如是者,他便走向追求一些不須國會同意的決定,以求製造政績。早前他單方面宣稱終止跨性別者參軍,明顯是要借文化衝突來吸引注意。最近特朗普又派副總統彭斯去看美式足球,然後在球員拒絕於奏國歌時站立「憤然離場」,傳媒明白只不過是場政治公關騷,但最起碼可以幫他在支持者面前穩住形象。現在退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也是同一道理:純粹利用美國保守派本來對聯合國以及普世價值的反感,套取一次便宜的「勝利」而已。
反過來說,美國基層對全球化的憂慮,是否僅限於對聯合國官僚的不滿?當然不是。這極其量只是表徵。真正的源頭,還得回到經濟轉型和工廠外移以致藍領就業不保。特朗普常常批評左翼政客喜歡講身份政治不理民間疾苦,實情他自己更喜歡利用文化衝突籠絡人心。他上任至今現實上真的為藍領工人做了些什麼?對,他退出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問題是他退出後卻沒有提出新的方案,經濟學家一致認為這樣對低下階層弊大於利。
說到這兒,我們便得考慮美國退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以及一系列特朗普的衝突把戲的長遠影響。在國內,這些影響還是可以控制。上面提到終止跨性別者參軍,很快就被國防部長弱化為開個委員會檢討研究,然後消失於公眾視線。但在外交上這樣做,其他國家則不會客氣,長遠對美國十分不利。
承諾隨時變 信譽好易貶
首先,美國自損國際信譽。早前退出對抗氣候暖化的《巴黎協定》,現在退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對於要和美國簽約的國家和國際組織來說,都是警號,顯示出美國的國際承諾原來沒有太大價值。日後美國要通過國際合作來發揮影響力,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再者,美國將難以在國際平台上主導議題。誠然,很多國際組織本身都不是好東西,例如仍然實行公開斬首死刑的沙地阿拉伯可以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代表。問題是美國留在這些組織當中,最起碼還能發揮一點影響。退出了,就什麼都做不了,失去一個建立軟實力的渠道。
不過,特朗普是一個每次不會想得多過24小時的總統,怎可能想得這麼遠呢。
梁啟智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法前文化部長掌教科文組織 |
上一篇: | 審查言論 抽水或指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