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7日
隨着釣魚島海域與南海局勢升溫,與中國有領土主權糾紛的日本和菲律賓近年愈走愈近。兩國互相拉攏聯手制衡中國的意圖,可謂彰彰明甚。
菲律賓雖然曾經在二戰期間飽受日本侵略,日軍更對當地人民犯下不少戰爭罪行,但和其他同樣受過日本軍國主義蹂躪的國家像南韓、中國以至新加坡不同,不管是菲律賓政府以至民間,對這段慘痛歷史似乎已不太在意,戰後出生的一代對日本普遍不存在恨意,反而更仇視中國。儘管當地亦曾有聲音要求日本就二戰暴行道歉和賠償,但始終未能影響主流民意對日本的好感,對於和日本結盟,菲律賓社會更毫無歷史包袱可言。
日軍潰敗 屠殺10萬人
菲律賓對日本戰爭責任的態度,或許從她對歷任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立場可見一斑。自八十年代中曾根康弘到現任的安倍晉三,日相參拜靖國神社向來是個十分敏感的議題,不僅例必觸動中韓兩國的神經,就連新加坡亦曾對日本首相此舉表示遺憾;惟獨是菲律賓,卻從來沒有對日相參拜神社表達過任何不滿或抗議。菲律賓人甚至普遍不覺得靖國神社是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的象徵。
事實上,日軍當年在菲律賓犯下的戰爭罪行可謂罄竹難書,當中尤以發生在1945年2月至3月馬尼拉戰役期間的連串大屠殺最為臭名昭著,史稱「馬尼拉大屠殺」。
自1944年12月萊特灣海戰中全殲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後,美軍在1945年初便着手準備重奪菲律賓呂宋島的作戰計劃。首支美軍部隊在1月9日率先在呂宋西北部登陸,其後各部隊陸續集結,從多路向馬尼拉挺進;及至2月3日,解放馬尼拉的戰鬥正式打響。當時進攻的各路美軍人數合共約3.5萬人,而守城的日軍只有約1.7萬人。戰鬥持續一個月至3月3日結束,美軍最終成功奪回馬尼拉。是役美軍陣亡人數約1000人,而日本守軍方面卻是「玉碎」:生還戰俘僅300多人。
後世人在談及二戰最慘烈的城市攻防戰時,往往只記得淞滬會戰、斯大林格勒戰役、華沙、布達佩斯和柏林圍城戰等,卻往往忽略了馬尼拉戰役。事實上,論傷亡人數、巷戰的慘烈程度和對城市的整體破壞,馬尼拉戰役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年配備火燄噴射器和肩托式火箭炮的美軍士兵,幾乎是逐街逐巷、逐家逐戶地肅清抵抗的日軍。
戰鬥期間,節節敗退的日軍將憤怒發洩在馬尼拉市民身上,在市內多處展開血腥大屠殺,包括在聖托馬斯大學(Santo Tomas)校園內一次過殺害近千名兒童,以及在巴石河(Pasig River)南岸屠殺難民營內的3000名平民。據戰後估計,有至少10萬人在是次屠殺中遇害。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裁定,兩名當時駐菲日軍的最高指揮官,外號「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大將和武藤章中將干犯戰爭罪行罪名成立,分別在1946年2月及1948年12月被判處絞刑。
二戰後結束後,日本迅速復甦,出於戰略考慮,對菲律賓連年提供巨額經援,數十年來累計超過千億美元。日本現時為菲律賓最大的海外投資者和經援國,亦是當地海產的最大出口市場,加上兩國面對中國這個共同敵人,這些因素或可解釋何以菲律賓會對日本戰爭罪行「既往不咎」。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菲律賓增長仍靠輸出勞工 |
上一篇: | 候選人都主張重啟與華談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