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在今年初聲稱試爆氫彈成功, 其後又發射火箭,將「光明星4號」衞星送上太空,惹來外界強烈反響以及新一輪制裁,讓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再度升溫。對於兩韓之間的打打鬧鬧,例如互相挑釁、指摘、採取對抗等,國際社會可謂見怪不怪;然而,朝鮮半島每隔一陣子就爆出衝突或摩擦事件,或許已讓兩韓的政治局勢產生一些變化。就此,本報訪問了中文大學全球研究課程講師鍾樂偉先生,分析兩韓政治生態。
南韓人恨專制拒極右
除了發射火箭、導彈等實質行動外,北韓在金正恩上台後亦不時作出言語恐嚇,例如最近就有消息稱,金正恩曾下令要恐襲南韓。鍾樂偉稱,北韓這些挑釁性的舉動,無疑讓南韓的保守派有更多理由要求增強保護國家安全的措施,但同時指出南韓不太可能會變得非常右傾:「……你會看到(南韓)社會(要求增強國防)的呼聲的確是多了,但我不認為整個社會都會變得很右傾,因為一旦牴觸到一些核心價值,南韓人就會很敏感。」鍾樂偉指出,南韓是透過流血抗爭才達致民主化的國家,因此南韓很多人不能接受為保國家安全而削弱人身自由的做法:「他們不會認同國家安全是至高無上,為此可犧牲任何事物的主張。」
南韓在朴正熙、全斗煥掌權的時代,政府就是以北韓的威脅為由,清除國內的異見分子,再借勢打壓言論自由;而南韓最近希望通過的反恐法案,就令南韓人聯想到這些獨裁年代的苦況。
鍾樂偉表示,以國安為由限制自由對南韓而言無疑是倒退,亦難以取信於南韓民眾:「……當然現在執政的是保守派,但南韓民眾會質疑目前國家的權力已經夠大,是否真的需要再為情報機關不斷充權,讓他們監察民眾通話,刪除網上言論?南韓人認為這是不行的。」
鍾樂偉認同,南韓人認為情報機關的責任是盡力刺探北韓的情報,了解北韓的舉動已足夠,不需監控南韓民眾;在野共同民主黨最近在國會拉布試圖阻止反恐法案通過,也反映南韓人擔心國家權力過大會導致難以預測的後果。
回到兩韓政治的層面,朴槿惠上任之初曾提出「信任政治」(Trustpolitik)為對北韓政策方針,希望透過驅使北韓履行與之相關的條約,建立雙方基本互信,再擴大對北韓的合作及援助,再不斷增強互信和交流。然而,在她掌政3年來兩韓關係仍裹足不前,久不久就出現衝突摩擦。那是否代表朴槿惠的「信任政治」已經破產?鍾樂偉認同這個說法:「……(問題在於)雙方根本全無互信基礎,一方走出(提高互信)的第一步,往往得不到另一方正面回應或配合,自然會覺得沒有用,令狀況停滯不前。例如重啟開城工業園之類的動作雖然有類似(信任政治)的意味,但事實上雙方都不太重視這些舉動,淪為純粹的姿態;北韓就像南韓要談判時就跟你談兩句,完事後又繼續自己搞核武,根本全不在意。」鍾樂偉進一步指出,由於「信任政治」不奏效,朴槿惠也漸漸走回李明博的舊路,用全方位圍堵的強硬手段應付北韓威脅,變成傳統的政治博弈。
制裁愈嚴金正恩愈穩
金正恩上台至今,朝鮮半島危機一浪接一浪,令北韓愈見受國際社會孤立,受到的制裁亦不斷增加;然而,鍾樂偉指出,北韓國際壓力增加,反而有助金正恩鞏固其政權:「金正恩與金正日不同。金正日製造危機是向國際社會拿援助的籌碼;而金正恩製造危機,則是旨在令國際社會加強制裁,從而強化北韓國內的凝聚力,或是令國民槍口一致對外,對抗西方社會的圍堵。換言之,金正恩並非走其父親的『敲詐』路線,不是藉搞事逼美國談判,從而換取一些東西(援助)……他們認為北韓經濟能夠自給自足,而在國際孤立下發展核武,則能增強國民民族自信心。」
安理會最近通過的制裁號稱「20年來最嚴厲」,當中甚至對北韓一大經濟命脈,即礦物交易施加限制,這會否直接打擊北韓政府的核心利益?鍾樂偉對此不以為然,因為中國不希望看到金氏政權倒台:「雖然美國說要擴大制裁網,但最終成效如何還是要看北京會否嚴格執行制裁措施,因為老實說,全世界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多少國家有跟北韓貿易?雖然美國也有些措施驅使中國落實制裁,例如計劃部署能覆蓋中國的薩德系統等;中國亦明顯不願北韓問題讓美國有藉口增加抗華措施,所以都不反對簽訂更嚴厲的制裁。不過,北京終究不願看到金氏政權倒台,所以中國會否嚴格落實所有制裁,我抱有一些懷疑。」
最後,兩韓近年衝突事件時有發生, 有人擔心兩韓最終必有一戰。但鍾樂偉不認為兩韓會爆發全面戰爭:「兩韓之間的邊界衝突無疑會愈來愈多,因為雙方之間已沒有互相通報的熱線,於是這些事件就成為向對方發出訊號的方法。這些(擦槍走火)事件換言之較像是一種姿態,我不認為北韓會認真全面南侵。」